許桓緩緩開口,向我們介紹了一下這座山的自然情況,他剛來這里的時候,自己曾經進入蛇山深處考察過,對這里非常熟悉。
“我查過東安縣的縣志,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敵占區,鬼子時不時地就會下鄉掃蕩。村民們為了躲避日寇的侵擾,民兵組織在蛇山里挖了很多處避難所。每次鬼子來的時候,他們就集體帶著糧食、牲畜進山躲避。
據不完全統計,這里的避難所至少有十幾處,而且很多都是連通的,就像是地道一樣。后來戰爭勝利后,這些避難所就改建成了防空洞。”許桓向我們說道。
這種情況在我國的各個地區都存在過,被統一稱作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是軍事設施,具有重大戰略和戰備意義。
隨著我們國家的日益強盛,立足于世界之巔,讓我們遠離戰爭,過上了太平日子。很多人防工程也就荒廢了,殊不知,不僅僅是在山村,在很多的城市地下,也有著很多的人防工程。
所有的人防工程都是具備有效抵御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各種襲擊和城市次生災害。70年代,“深挖洞,廣積糧”的口號響起,我國的每個城市都在積極備戰,挖掘了很多防空洞和隧道,從而形成了大面積的地下建筑。
甚至有些人防工程還能用作機場,可以在戰爭時期隱藏飛機,保存空軍反擊能力。
話雖如此,相比城市里的人防工程還有圖紙可以參考,可是鄉村里的人防工程都是村民們自主挖掘的,根本不知道這里有幾個防空洞,又有幾個洞口,我們警力有限,不能搜山。
好在,村支書許桓是一個絕對的好村官,他當初進山調查的時候,發現了幾個山洞,在山的西邊,有一個入口。
就在這時,一旁的小石頭給我們送來了神助攻:“秦組長,我記得書上說,人死之后會出現鬼火是吧?”
我看著他,沒有明白他什么意思,只是簡單地點了點頭:“對,會出現鬼火。”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會在農村,多于夏季干燥天氣出現在墳墓間。不過偶爾也會在城市出現。因為人的骨頭里含有磷元素,尸體腐爛后經過變化,會生成磷化氫,磷化氫的燃點很低,可以自燃。
走路的時候會帶動它在后面移動(因為流速大壓強小),回頭一看,很嚇人,所以被那些迷信的人稱作“鬼火”。鬼火的顏色隨著人體含有的元素顏色而改變。我們可以看到的鬼火顏色有3種:綠色、藍色、紅色,若有特殊的顏色,說明死者體內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特別多。
小石頭回憶了一下,緩緩說道:“那是好久之前的事了,我有一次在村里閑逛的時候,聽到村民們在一起侃大山,說自己在蛇山西邊看見了鬼火。我當時沒有在意,認為這就是村民們飯后在一起聊天,吹牛唄,我還說我看見了外星人呢。只是后來我無意間在書上看到,說人死之后會形成鬼火。”
聽他說完,我們頓時有了方向,一直向蛇山的西面走去,很快,我們就看見了一個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