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永西村慢慢升起了一層霧。
一場大雨過后,地面水分多,太陽升起,溫度升高水分蒸發,形成了霧氣。
霧在山間游動,朦朦朧朧,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天幕。
在永西村的后山上,有一處云霧,緩緩升起。
這霧氣都是隨著微風飄動,可為什么有一處是自下而上緩緩升起呢?
這煙霧如同炊煙一般……
這時,林子凡發來消息,他們已經按照我們的車輛定位進山了,松臺市也派出了警力支援作為向導隨同進山,大家現在在盤山路上,預計三十分鐘就可以到達。
……
永西村,是一個富足的鄉村。
這里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村子里有小學,有衛生所,有土郎中。
永西村是百姓們口中的“風水寶地”,幾十年來沒有旱災也沒有澇災,百姓們的莊稼年年豐收,真正做到了“年年有余”。
每個人都有思鄉情懷,活著留在故鄉生活,死了也要葬在故鄉,這叫“落葉歸根”。
村子里人很多,有的人遠嫁,有的人嫁入,年輕人外出謀生,年老后回村養老。不變的,是那一份思鄉情懷。
村民們嘴上經常說“哪里的黃土不埋人”,但在私下里,卻各自在附近的山中,尋找著百年之后的棲身之所。
羅青云的父母就葬在永西村的后山,那時候,村子還沒有搬遷。
羅青云的父母死于疾病,父親死于癌癥,母親死于腦中風。
從他的父母患病開始,一個學醫的念頭,就在他幼小的心中生根發芽。
他要做一名醫生,做一名好醫生,幫助病人治病,幫助他們延長壽命,給他們很好的生活質量。
他的父親患癌,常年臥床,疼痛難忍。所以他在做了醫生之后,會深有感觸地詢問病人的家屬,是否要繼續治療。
因為他知道,當一個人患病臥床,沒有生活質量的時候,痛苦的不僅僅是照顧病人的家屬,更是病人本身。
在那個鄉村里并不注重教育的時代,羅青云的父母就十分注重他的教育問題。羅青云不好好學習的時候會挨打,會挨罵,更會挨餓。羅青云那時非常不理解父母的所作所為,他只看到了鄰居家的孩子放學就可以出去玩耍,沒有人在乎他在學校有沒有好好學習,回家之后有沒有好好寫作業。
羅青云也想放學后,和同村的孩子們自由自在地玩耍。
可是在羅青云的家中,他不僅要將白天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向父母復述一遍,還要在父母的監督之下完成作業,即便他的父母并不識字,也不知道他寫的對不對。
因為羅青云的父母深知,沒有文化,就要一輩子留在村子里種地。
種地的苦,他們是知道的。
他們沒有文化,但他們知識改變命運。
小學畢業之后,羅青云被送到了鎮子里的中學。
雖然路途遙遠,但羅青云的父親會騎著自行車,不分冬夏,不畏雨雪,接他回家。因為他怕羅青云住校,會學壞。
孟母三遷,可憐天下父母心。
只是這一切,年幼的羅青云并不領情。
中考的時候,他考的并不好,只考上了市里末流高中。
也正是那時候,羅青云的父親被查出了癌癥,肺癌晚期。
一個少年總是會在一夜之間長大,不需要任何人的勸導,只需要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