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幾公里之外的東水村,英子的外婆,知道這個情況后,特想立即把她們母女,接過去細心照料。
可是按照當時的民間習俗,必須要等到英子滿月之后,才能與母親,一塊回到外婆家。
后來,有個鄰居就提醒英子外婆,建議去卜個卦,看看這對母女是不是命中相克?
如果是的話,聽說,只要給英子寄個干娘,也許就好了。
認干娘、拜干親,是一種由來已久、司空見慣的民間習俗,是為了給孩子消災除病,祈禱福壽,反映了做父母的,對孩子的殷切期望,體現父母對子女的祝愿和厚愛。
因為民間有句話說:“雙爹雙娘,福大命大,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做父母的認為,小孩認了干親,就可以借別人的福氣,來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認干親后,兩家就能常來常往,共同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因此得到更多的溫暖,家長間也增進了情感。
結果,找人卜了一卦,果真如此。
算卦先生問齊超:“你們家里是不是剛有過亡子?”
齊超一聽,佩服地說道:“嗯,前年,剛生了一個女兒,幾個月的時候夭折了;另外,我的二兒子,十一歲多了,年初,咱們這流行那個傳染病,孩子不知道怎么感染上了,最后,醫治無效也身亡了。”
“唉,這幾年生活真的不容易,百姓們是饑寒交迫、貧病交加。別說小孩子成活率低,成年人生命也不好說。”
“不過,你這個女兒呢,生辰八字非常硬,非常頑強,但是,她這一生坎坷曲折、苦難頗多。同時,也與她母親相生相克。”
算卦先生:“況且呢,按她們母子現在的情況,想照顧好這個孩子也不容易,最好呢,給她寄個干娘試試,聽天由命吧。”
于是經過商量之后,決定由外婆出面,為英子找個“干娘”。
離外婆家幾百米外,有一戶馬姓人家,同年剛生了個兒子,比英子大幾個月。
(本章未完,請翻頁)
外婆給人家一講,馬家人特別善良,非常爽快地就答應下來。
然后,齊超炸了一百根“焦花”(一種油炸食品),蒸了六十個圓饅頭,又買了一些糕點,放在一個大食盒里。
根據老黃歷,選了個好日子。
齊超找兩位領居幫忙,一起抬上大食盒,同時,也把英子擱在一只簸箕里(農村的一種生產生活工具,篩糧食用的),來到東水村那戶馬家門前。
“梆、梆、梆”齊超敲了敲門,然后問道:“有人在家嗎?”
“誰呀?”里邊有個婦人聽到后回應道。“我是福村的齊超,有個孩子……”
說話間,門開了,出來一個個子不高,身材清瘦的婦女。
“你好,我是福村的齊超,我岳母,前幾天給你說的認干親的事。”齊超慌忙笑著對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