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好,我知道,我知道。這就是那孩子?”看著放在地上簸箕里的英子,干娘趕快緊抱起來,逗著英子說到:“真乖。”
同時,讓自己男人出來,拿走齊超帶來的禮物。
干爹出來的時候,手里拿著之前買來兩斤鹽,彎腰放進大食盒里。其意思是,英子這個命不值錢、命太薄,用兩斤鹽就能換來。
“行,那就這樣,以后這孩子,還得承蒙你們細心照顧。謝謝謝謝了。我代英子,她母親,代我們全家謝謝了。”
齊超恨不得將自己內心深深的謝意,通過語言予以表達出來。
“這個你放心。跟咱家孩子一樣看。”干娘語氣堅定地說著,同時伸出食指撥弄著英子的小臉蛋,逗著她玩。
從此,兩家結為親戚,逢年過節禮尚往來。他們對英子則視如已出、疼愛有加。
就這樣,英子就正式寄下干爹干娘,英子外婆還同時聯系了其他,幾戶家有吃奶兒孩子的人家,讓他們都一起將多余的奶兒水喂食英子。
之后,英子母親的病,竟然慢慢地有所好轉,而英子也在母親與干娘
(本章未完,請翻頁)
,兩個人的疼愛與呵護、哺育與撫養下,一天一天地成長起來。
因為在英子之前,齊超已經養育了四個兒子,去除那名幾個月就夭折的女嬰之外,英子算是這個家中,真正的長女。
所以,這個家庭似乎還有些始料不及,因為這個家里的生活習慣,日常用品,大孩子的舊衣服、舊玩具等等,都帶著濃厚的男孩子氣息,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日長月久,英子身上,就有了男孩子般的剛毅、堅強和仗義。
有一次,父母親去地里干活,讓她獨自在家照看小妹。
她侍候著小妹吃喝好之后,洗了碗筷,囑咐小妹不要亂跑,就去給雞拌食,誰知小妹一不小心,把靠著墻角的鋤頭給弄倒了,狠狠地砸在了腿上。
小妹立刻嚎啕大哭,她聞聲而來,看到后,也是心疼的淚如泉滴。
母親回家知道后,心疼弱小的妹妹,就批評、教訓了她。可能是那幾句話有些重。
受了委屈的英子,倒也不敢示弱,回了幾句。惹得母親一著急,給了她一巴掌。
這下,惹怒了英子。
脾氣一上來,那是據理力爭:“這么大的孩子了,我能一分一秒地看著她?我能洗碗帶著?還是雞拌食帶著?再說了,上一次,你帶她時候,不也沒看好她,她把桌上的水壺弄倒,砸在她頭上和手上,手上還起了泡,還不如我呢。你怎么不打你自己一巴掌?”
爭執了許久,最后不得已,母親向她道了歉,承認了自己是一時情急,不該打她。認錯之后,英子這才善罷甘休,獨自起身去屋外看護自己養的幾只小雞。
如此這般,幾件事情下來,父母親算是領教了她倔犟、較真、只能勝不能輸的個性,因此,母親總是暗地里叫她“怪妞”。
英子十二歲那年,齊超帶著她去地里,栽種紅薯苗。
地頭的那口水井,當時連個轆轤也沒有,只能將繩子栓在水桶提手上,扔到井里,灌滿水之后,雙手從井底向上拔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