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晉槍套抵肩,雙手握槍,對著鬼子不停的射擊,他后方拿手槍的戰士們也都開始射擊。
在靠近鬼子后,曹大晉就停了下來,他們六人組成一組,互相掩護對方,不至于在換子彈時被鬼子近了身。
旁邊拿著步槍的戰士則在發射完槍膛里的子彈后,端著刺刀就沖了上去。
四十多個鬼子,一個照面下來就剩二十來人。
因為太過于混亂,他們組織不起來有效的反擊,還不等拉栓上膛,八路軍的刺刀就捅了過來,小鬼子的步槍都沒有上好刺刀,只能用裸槍招架著。
裸槍對刺刀,結果可想而知,就算鬼子拼刺刀的功夫再好,面對數倍于己的人數,也是招架不住啊,幾把刺刀從不同方向刺來,打掉了這邊的刺刀,那邊的刺刀就刺過來了,躲無可躲。
被刺刀捅死的鬼子睜著大眼睛,向八路軍戰士訴說著自己的不甘。
有手槍的鬼子是重點照顧對象,大都還沒打幾發就被合圍過來的八路軍點射死了。
這次夜襲打的非常順利,鬼子被三面包夾,潰不成軍。
上百人將十幾名小鬼子團團圍住,小鬼子們退無可退,只能紛紛被逼近了帳篷內,八路軍也不廢話,對著帳篷開槍射擊的同時不停的后退,然后拉出手榴彈扔了進去。
每個帳篷都挨了五六顆手榴彈,冒著煙的手榴彈在帳篷里爆了炸,將帳篷炸塌了,帳篷布蓋在地上,讓人看不見里面的虛實。
要不是指揮的長官攔住,扔出去的手榴彈可就不止十幾顆了。
曹大晉怕有小鬼子沒死,搞自殺攻擊,“所有人不要靠近帳篷,都趴著,快去把輕機槍調來。”
這時已經不需要偷偷摸摸了,各自的指揮官們點了幾個戰士,他們站起身來朝著來時的方向跑去,邊跑邊向輕機槍的方向喊著命令。
三挺輕機槍很快就被調來,架在地上朝著帳篷射擊,八路軍的戰士們也都調整了位置,防止被輕機槍誤傷。
有三名小鬼子趁著包圍圈還沒形成,當下就朝著教導員的方向跑去。
剛剛跑出沒幾步,就被王恒射中一人,很快第二名鬼子也被打中斃命,而第三名鬼子立馬趴了下來,接著夜色躲在枯草中,王恒一時還真找不到他了。
這名幸存的小鬼子沒有高興多久,就被埋伏在這里的小石子給刀了。
因為怕其他人打的不準,誤傷到自己人,教導員只讓王恒開槍,那挺留守在這里的輕機槍自始至終都沒有開火,機槍手看到其他三挺機槍打的那么爽,他心里直癢癢,只能用力揉搓著握把解解癮。
王恒打了兩槍,他確認自己肯定都命中了,但只聽到了一聲系統的提示音。
感覺有點奇怪,便打開戰績面板,看到了第一槍并沒有打死小鬼子,只是重傷而已。
他立即又拉上了一發子彈,朝著那個沒死的鬼子瞄去。
就在他要扣動扳機時,一瞬之間,他萌生了一個想法。
(54式手槍的本尊是毛子的TT-33手槍,1930年就已經開發出來,所使用的7.62mm子彈和毛瑟的7.63mm子彈基本一樣,是毛子原封不動抄襲過來的,怕被告,就改了0.01mm的書面參數,就是障眼法。
毛瑟的7.63mm子彈也是抄襲的,抄的勃朗寧7.65mm子彈,不過做了不少改動,這兩種子彈除了彈殼的底部有區別,其他基本長一個樣,但威力上,毛瑟的遠超勃朗寧的。
毛瑟的7.63mm子彈本身就很落后,槍口動能大,但對人體肌體的傷害卻比魯格手槍彈低,毛子的TT-33手槍也在戰后被使用9mm口徑的馬卡洛夫手槍取代。
鏡面匣子的版本是1898~1902年生產的,最初是意大利的海軍定制,然后毛瑟多生產了兩萬五千把,基本都賣到了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