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街的西街。
鄭三生帶著大白、一人一狗穿梭其中。
西街構造不同于東街,東街以精品古董古玩為主,所以看到的都是裝修奢華的實體鋪子,而西街則簡單粗暴多了,古玩攤子是一個挨著一個,來自全國各地天南海北的老板匯集于此一字排開。
西街的人流量要比東街高出了好幾倍,從十塊錢的核桃、再到上千塊的年代瓷器,在這里比比皆是,許多人撿漏尋寶的夢想便是從這里開始的,誰都希望在這個地方話幾十塊、幾百塊、淘到一件價值不菲的寶貝。
夢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鄭三生帶著大白在細節閑逛了有十多分鐘,吆喝生意的小販倒是特別的熱情,可一路看下來卻沒有一件物件能入眼的。
另外三生給大白吃下去了五根火腿腸,這家伙今天發揮貌似是有點失常,盡管黑亮的鼻子很賣力的吸吮著寶貝的味道,可始終都沒給出明確的提示。
差不多在過去一半時間的檔口,三生在一家專門賣刺繡的攤子上停了下來,首先看到這家攤位的老板是一個長頭發的中年女人。
女人的打扮時尚靚麗,頗有些姿色,約莫四十歲左右的年紀,但卻保持著曼妙的身材,上身紅色顯眼的夾克,下身搭配一條緊俏的黑色皮褲,兩條修長的大長腿顯露出來,不經意吸引了許多來往男人的目光。
女人坐在攤位前,面前還擺放著一張木質的工作臺,她手上正在刺一副嫦娥奔月的作品,貌似才刺出了嫦娥的大致輪廓。
“小哥哥你好啊!”
女人的態度特別的熱情,看到三生駐足觀察,立即就熱情的迎接了上來:“看看!我們家攤位是專門賣刺繡作品的,無論是姑蘇派、還是蜀派,我們這里都有好貨!”
女老板所說的姑蘇派和蜀派,其實就是以蘇州城和成都為場地的兩塊刺繡代表,蘇州城是江南水鄉,它們的作品以小而美,以精而秀,盛產各種風景、美人為主題的作品,金絲線和銀絲線交錯刺繡。
而蜀派的作品,篇幅和制作耗時較大,發源稍晚于蘇派作品,以其宏大的場面氣勢著稱,仔細對比下來,蜀派的作品雖說篇幅較大、制作周期較長,論精致程度遠不如姑蘇派,用的也是較為常見的絲線刺繡。
近代的十大刺繡大師中,就有八個是屬于姑蘇派,由此可見姑蘇派的刺繡已經是深入人心,早就在古玩界占據了一席之地。
再來看老板的這個攤位,兩個平方大小的位置,卻擺滿了各種格式的刺繡作品,姑蘇派的作品占據了八成,為數不多的幾幅蜀派作品也是氣勢不凡,質量上乘。
“老板?有什么好的作品推薦嗎?”三生的眼眸中來了光亮,先是隨口問了一句。
“有有有!”女老板放下手中的活計:“這位小哥!怎么稱呼?你喜歡哪種風格的作品?姑蘇派還是蜀派?”
“什么派都行,只要有收藏價值,是個漏兒就行!”
女老板妖嬈的面頰上頓時就多出了一抹笑意,正所謂話說半句定乾坤,她在這里做買賣只需聽半句話就能大致看出對方的身份。
眼前這位小伙,雖說長相陽光帥氣,可聽他這幾句話就能看出他是個外行,識貨懂行的人上來都會主動報刺繡大師的名號,比如找蘇梅大師的作品,比如找吳秀娟大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