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尊清初黃楊木筆筒,刀法圓潤出自清代名家吳之璠之手,其中有典型的‘薄地陽文’雕法,其高浮雕與透雕神乎其技,意趣自現。而上面所雕典故乃是東山報捷。”
“南朝《世說新語·雅量》中記載,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于常。這幅畫就是描繪的這個場景。”
如果說,之前的兩個物件,鄭三生對于典故出處的解說還不是那么讓人驚訝的話,當這個典故被他緩緩講出的時候,所有人都震驚于鄭三生的學識涵養!
畢竟《柳毅傳》還有《史記》一部是傳世的小說,一部是文學巨作近些年來更是被推舉為華夏學子必讀書籍,鄭三生能夠將里面的典故內容背誦出來還可以理解,那《世說新語》這種比較偏門的文言志人小說集的內容都能隨口背出,那簡直是不可想象!
畢竟《世說新語》名氣雖說不小,但真正看過它的又有幾個?大多也都聽過里面幾個譬如望梅止渴之類比較出名的故事,知道幾句像是“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這樣的句子。
而鄭三生能夠信手拈來,并且完全契合物件本身的,只能說明,他是真的有將這些全都記憶,并且理解下來!這就很可怕了!
而接下來,鄭三生的講解更是再次刷新眾人對他的認知。
第四個物件是個雕花瓷枕,瓷枕頂部繪制一座竹橋,橋上隱約雕刻著升仙橋三字,旁邊是山脈與青松。剩余幾面都是如麒麟般的祥瑞雕花。
鄭三生先是從材質上判斷出,這瓷枕乃是北宋年間的真品,緊接著便緩緩開口道:“城北十里有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這是東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所記載。相如題橋是我能想到的,最符合這面瓷枕的典故。”
這段話背出來就連之前在裁判席上已經看過答卷的各位裁判也是心神激蕩。而臺下更是炸開了鍋。
“我tmd,別問我為什么說臟話,只有臟話才能表達我這會兒的心情!”
“這家伙還是人么?這什么《華陽國志》我聽都沒聽過!他居然會背!”
“從今以后,我有偶像了,他的名字叫鄭三生!”
小胖子更是兩眼冒光的看向鄭三生,激動到不行。
而謝文,這會的臉色已經難看到不行。這個瓷枕他當時看的時候并沒有想到這一層,反倒是寫的另一個清嘉慶年間的山水志中九曲水的典故。但跟鄭三生的這個解讀相比,自己寫的那個明顯落入下乘。
這一題明顯他輸了!
而且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只剩最后一個物件了!那塊碩大的石塊。
謝文將耳朵豎到最大,他只有挑出鄭三生的錯處,這樣才能勉強跟對方打成平手!所以,一定要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