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陸沉一抬手,手中便多出兩根青竹材質的行山杖,拋給少年,笑道“走,帶你逛逛附近的山水。”
寧吉伸手將綠竹杖接過手,說道“陸道長,我腳力還行。”
陸沉率先挪步,走出學塾這邊的曬谷場,沿著一條溪邊小路,往隔壁村子那邊行去,隨口笑道“無論是文人雅士的游山玩水,還是討生計的跋山涉水,總有體力不濟的時候,退一萬步說,哪怕一個人腳力再好,心呢。拿著就是了。”
頭戴蓮花冠的年輕道士,腰懸一只黑色袋子,以竹杖戳地,悠哉悠哉,“人之年少階段,除了求學,增長見識,還需要講究一個培元氣養精神,強身健體,穩固體魄。”
“要時常讓識神退位,元神歸位,這就是我們道家所講的常保赤子。至于何為識神,何謂元神,你將來如果有機會修行,自會明白,記得與你的傳道恩師多問一句,元神與元嬰的淵源。”
“你以后在求學路上,修道途中,肯定會遇到一種糾結的人,與好壞、善惡無關,就只是心不定。”
“曉得自己做錯了事,要愿意與人說對不起,遇到他人的過分要求,也要敢說一句不可以,如此一來,做人就比較輕松且清爽了,活得不別扭,故而元神自在,我還是我,物隨心轉,我就是我。”
來到溪邊,陸沉掬水洗臉,岸邊有一棵綠蔭蒼翠的老樟樹,陸沉坐在石頭上邊歇息片刻,從袖中摸出一本陳平安在空白處寫滿細小文字的批注本,笑道“不可一味推崇古人,盲目高看古書,一門心思向故紙堆里鉆去,而不出來,出不來。”
“就像陳平安這樣,讀書須先厚其書,再薄其書,最終做到一事,余下幾句與書上心心相印的言語,或是一二個道理,任何一本書籍,無論是號稱百世不移的經典,還是不夠正統、甚至是被視為不入流的雜書,能夠從中得到一兩個真正屬于自己的道理,就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就不算白讀。”
說到這里,陸沉伸出左手,雙指并攏,輕輕擰轉畫圓數圈,少年驚駭發現,仿佛樹蔭的那份青翠綠意都被道士給凝聚起來了,陸沉再往溪水中張望一番,一勾手指,便有一塊濕潤青石躍出水面,攥在右手搓動一番,碎屑簌簌而落,最終變成了兩方長條青綠色素章,道士雙指捏住素章,左手手指作刻刀,開始篆刻印文,分別是“開卷有益”和“寧吉讀過”,交給少年,微笑道“將來遇到某本心儀的好書,可以在書頁上鈐印這兩方印章。”
少年委實是見之心喜,就不客氣了,連忙與陸掌教道謝,陸沉笑著擺擺手,“跟貧道客氣什么,真要過意不去,將來修行路上,自報名號之余,可以額外添上一句,陸沉是你的小師父。雖然你我是做不得名正言順的那種師徒了,做人須念舊,昔年香火情還是要講一講的嘛。”
隨后少年跟著道士一起走在山路間,頭頂烏云密布,悶雷陣陣,看樣子是要下雨了。
當他們來到一處山頂,當地土人,將此地俗稱為送駕嶺。
霎時間,大雨磅礴,天地昏暗。
陸沉給寧吉遞過去一把油紙傘。
雨水傾盆而落,如天漏缺口一般。
兩人撐傘站在原地,陸沉微笑道“何謂完人,天性舒展無遺漏。”
“天地間的第一等讀書人,在禮字上做學問,或開辟或穩固道路,讓人間道路,干旱不干裂,雨季不泥濘。就像我們來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