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箴啞然失笑,撿起腳邊一塊石頭,輕輕拋向崖外,“陛下對許茂兄一向信賴有加,何況我們大驪邊軍上至巡狩使,下至一般武卒,最近百年以來,不論出身,只看軍功,陛下豈會因為許茂兄的身份,橫生枝節,白白損失一員功勛大將和邊軍砥柱。”
曹戊說道:“我一個帶兵打仗的,跟你一個管織造的,如今又是無仗可打的太平光景,可尿不到一個壺里去。”
李寶箴笑道:“用我家鄉那邊的話說,咱倆是老同哥。”
曹戊譏笑道:“又不是同年同鄉,李織造何來此說?”
李寶箴說道:“我與許茂兄是同屬相啊。在我家鄉那邊,別說是同屬相了,就是都是入贅的上門女婿,倆人在路上碰到了,也要喊聲老同哥。”
朱河板著臉,朱鹿忍住笑,公子又在胡說八道了。
曹戊沒了耐心,“如果沒事,就別找事。”
李寶箴又找了幾塊石頭,丟到崖外,“你我都曾遇到過那個人,都在他手上吃過虧。”
曹戊默不作聲,思緒飄遠。
早年鄰近書簡湖的石毫國,風雪中,兩撥人狹路相逢。
一身青色棉袍的年輕人,帶著兩名隨從。鬼修少年曾掖,披著一張狐皮符箓的女鬼馬篤宜。
尚未封王就藩的皇子韓靖信,貼身護衛,是那石毫國武道第一人,金身境武夫胡邯。
還有兩位心腹扈從,有那“橫槊賦詩郎”美譽的年輕武將許茂,以及府上供奉,曾先生。
那場風波過后,許茂親手將那撥王府精銳扈從的四十余騎卒,一一擊殺。
再以戰刀割下皇子韓靖信的腦袋,系掛在腰間。挑了三匹戰馬,打算就此
(本章未完,請翻頁)
離開家鄉,另尋出路,搏個出身。
只是許茂在漫天風雪中,并沒有就此離去,而是坐在馬背上,等著那個去追殺胡邯的棉衣男子返回原地。
后者將胡邯的那顆腦袋拋給許茂,許茂也沒有客氣,將頭顱懸在馬鞍另外一側,同樣是一筆不小的戰功,拿來當那投名狀。
當時的石毫國,作為舊朱熒王朝的重要藩屬國之一,從皇帝陛下,到廟堂文武百官,再到各路邊軍主將,幾乎皆是主戰一派。雖然國力懸殊,石毫國未能給大驪鐵騎造成太大的傷亡,但是即便北境邊軍打光了,京城被蘇高山的大軍圍困起來,哪怕國祚斷絕,也不與大驪宋氏俯首稱臣。比如皇子韓靖信,就曾領著許茂一行人,親自伏殺了兩支擁有隨軍修士的大驪邊軍斥候。只不過大勢所趨,下場只能是以卵擊石罷了。
而落個了護主不利的許茂,即便能夠僥幸活著潛入京城,見著了那個石毫國皇帝,不出意外,要么被直接賜死,要么被丟到戰場,美其名曰將功補過,反正都是個死。
畢竟死了個原本有望繼承大統的皇子殿下,可不是什么小事。
許茂便干脆投靠了大驪武將蘇高山。
李寶箴以心聲說道:“除此之外,我也曾見過一位賒刀人,姓曾。他曾許諾給我一個官職,如果沒有猜測,他也曾許諾過你一個官職,大驪巡狩使?”
許茂反問道:“你呢,上柱國姓氏?”
許氏有一條口口相傳的祖訓,大致意思,就是許氏子孫,將來需要報答一位“登門討債”的恩公,不管對方討要什么,不管隔了多久的年月,持有“風雪”長槊的許氏子孫,見到此人后,確定了對方的身份,就都必須無條件償還對方的恩情,雖死無悔,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這條長槊,傳到許茂手上,已經是第五代。石毫國許氏,世代忠烈,在邊關拋頭顱灑血熱,為歷代韓氏皇帝鎮守邊境,到了許茂的父親,只因為與京城權貴不合,就只能告老還鄉,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