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那五十余人,便是太笨,遠遠不如前三撥修士,他便干脆撤了所有禁制,使了一個小手段,結果有人爭先,便人人爭先。
人心從來讓他不意外。
第一撥人進入仙家洞府,抬頭便見仙鶴盤旋,也是一招小小的妙手。
世間修道之人,一個個喜歡疑神疑鬼,他不折騰出點花樣來,要么蠢到無法上鉤,要么怕死到不敢咬餌。
說來可笑。
若是入山之人,一個個浩然正氣,誰也不殺誰,各拿各寶,他還真沒轍,至多就是關閉大門,讓那些修士一個個老死于此。
涼亭對弈的兩具尸骸,早年便是如此。
不是真殺不成人,而是得不償失。
一旦真身顯露,那縷殘留劍氣就不會客氣了,甚至可以循著痕跡,直接殺入茫茫白霧當中。
老者在蟄伏千年之久的漫長歲月里,就吃過兩次大苦頭。
何況仗著境界,以力殺人,如稚童以木搗爛蟻窩,老者最初在異鄉故土,做得多了,最終撞見了那位道觀供奉之人,所以才會淪落至此。
山上諸多宮觀殿閣、天材地寶、仙家秘笈,對于老者而言,已經意義不大,更多還是準備未來等到自己的境界,在浩然天下任何一洲都足夠自保,才會開宗立派,到時候所有寶物機緣,便是自家宗門的底蘊所在。那些品相太差的,老人還真看不上眼,支離破碎之后,歸于天地,化為靈氣,亦無不可。
此地靈氣充沛,尤其是水運濃郁,可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大千氣象。
老者當下真正關注之人,不是那三位金丹地仙,是其他三人。
一個是運氣太好,所以運氣便不好了。
竟然莫名其妙就得了山巔道觀的三分機緣,一尊破碎的木胎神像,仙家秘煉而成的碧綠琉璃瓦,水運蘊藉的地面青磚。
還有兩人,一個是他破天荒動了收徒念頭的,的的確確與山上道緣沾點邊,若是真成了師徒,徒弟境界突飛猛進,一日千里,將來在外邊奔波勞碌,與師父里應外合,會讓他更加省心省力。說不得元嬰也隨便吃,師父證道果,弟子拿那金丹與元嬰與寶物,皆大歡喜,一起在浩然天下登頂,說不得有朝一日,還可以衣錦還鄉,讓那幫眼高于頂的臭牛鼻子老道,大吃一驚。
一個則是最有意思的一個,所以就成了必須死的一個。
而且多半不用他動手。
到時候反正已經殺到了只剩下五人,再多殺幾個,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其實那些人若是能夠精誠合作,摒棄成見,選擇共同破局,再加上那一縷劍氣存在,他便要麻煩許多。
就只能“挺著肚子”開始遠游,慢慢等著那些家伙,一個個漸漸老死在這座肚里洞天中,一身道行,化作靈氣,重歸小天地。
只不過可能嗎?
絕無可能。
哪怕對方如此相親相愛,最終出現一位有望躋身玉璞境的元嬰。
真到了那種時刻,無非就是他付出一些代價,親自出手將其打殺。
天地接壤,大劫臨頭。
可不是他讓那三位紙片神祇隨口胡謅的玩笑話。
如果有誰能夠獲得那縷劍氣的認可,才是最大的麻煩。
天大的麻煩。
好在目前看來,并無這種天命所歸之人。
既然暫時閑來無事。
老人打開一本書頁薄如蟬翼的書籍,內容以細微近乎不可見的蠅頭小楷寫就,期間還夾雜著一頁頁修士畫像。
除此之外,便是一部章回體小說了。
每一章,便是一位修士在此地的經歷與生死,事無巨細,皆有詳細描繪,所有人在此地的言行,都有一字不差的確切記載,不過每個故事的篇幅,有長有短。
看似誰都是主角,但是誰都會死。
這便是老人無數年來,在偷偷摸摸煉制名山大川之外,最重要的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