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秀才走后。
崔東山御風來到云海中,看那現出真身的稚圭,浩浩蕩蕩沿著大瀆走江,路程過半,就已經遍體鱗傷,但是去勢洶洶,問題不大。
老秀才先去了書簡湖,見過了一位大道親水至極、以至于投水的老人,高冠博帶,相貌清癯,學問不在文廟文脈內。
老秀才作揖行禮。
老人以古禮還禮,不那么儒家正統就是了。
然后老人帶著老秀才來到一處山頭,曾經在此,他與一個形神憔悴的牽馬年輕人,好不容易才討要了些竹簡。年輕人是年輕,但是不容易糊弄啊。
雙方還曾有過一番夢中問答。不問天地,只問本心。
老人沉默許久,開口道:“對自己有些失望,做得不夠好,只是對世道不那么失望了。”
老秀才點頭笑道:“與先生們一路同行,哪怕終不能望其項背,到底與有榮焉。若是還能吃上綠桐城的四只大肉包子,肯定就又有力氣與人講理、繼續趕路了。”
老人說道:“弟子可以為世道開山,弟子能夠讓先生關門。不壞啊。”
老秀才開懷道:“不壞不壞。”
老人感慨道:“人情冷暖可無問,手不觸書吾自恨。”
老秀才說道:“眼尚明,心還熱,天公成就老書生。”
老人笑道:“與你弟子一樣,都會聊天。”
老秀才搖頭道:“‘聊天’一事,天下人都是晚輩。”
老人說道:“除了《天問》不用多說,其余《山鬼》,《涉江》,只管拿去。”
老秀才猶豫了一下。
老人說道:“《東君》,《招魂》,也一樣。”
老秀才再次作揖。
先前是問禮,這次是答謝。
老人嘆息一聲,身形消逝,只留下四篇文章懸停空中。
老秀才收入袖中,亦是嘆息一聲。
此后老秀才將《山鬼》、《涉江》兩篇交給了負責坐鎮大瀆的崔東山,再讓崔東山將那篇《東君》轉交給小鎮藥鋪,在這之后,老秀才只攜帶《招魂》篇,不但一路南下去了老龍城,還趁著形勢險峻卻不至于是一灘爛泥,偷溜去了一趟桐葉洲,幫著太平山穩固了幾分山水陣法。
再去了趟連皇帝都悄悄跑路了的大泉王朝,在那埋河之畔的碧游宮門外,老秀才扯了扯袖子,站了半天,結果沒人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