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之戰》開始了。
陳軒跟著黃石等人,坐在一個角落,也跟著大家欣賞起這部電影來。
這同樣是陳軒第一次看到成片。
開場便是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一匹匹烈馬在飄蕩的白云下馳騁。
定睛看去,原來每匹馬上都坐著一個驍勇的戰士。
從他們彎刀上的血跡和疲憊但又充滿興奮的神態來看,他們是剛剛打了勝仗回來。
隨后鏡頭一轉,這批戰士的首領已經出現在帳篷之中,單膝跪下。
“單于,吉陵部落的叛亂已經被平定,首犯的尸體已經被我們帶了回來!”
一個身披黑色大氅,看上去充滿威嚴的男人,正背對著前來稟報的戰士。
“知道了。”
淡淡的聲音響起,僅僅三個字,卻充滿了上位者的高傲和對叛亂部落的不屑。
隨后,男人緩緩轉身,露出一張霸氣十足的臉。
正是陳軒!
不過很明顯,現場觀影的人都沒有認出來,不然不會這么安靜。
陳軒坐在黃石身邊,一直靜靜的看完了整部電影。
看完之后,他得出一個結論。
這確實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不過卻有一點讓他失望的地方。
那就是關于這部電影的定位問題。
到底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黃石潛意識里一直沒有確定下來這個答案。
雖然藝術片和商業片,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但很明顯側重點不同。
商業電影一定有著最為明顯而且貫穿全片的矛盾沖突存在,藝術電影的沖突,大多把這類沖突放到人自身或者人與社會、自然之間,并且表達的很隱晦。
黃石的這部電影就有一些這樣的問題。
有時節奏很快,是典型的商業電影風格,有時又開始探討匈奴的文化和互相征戰的根本原因,節奏瞬間慢了下來。
但是即使有這樣的問題,陳軒還是給這部電影打了一個7到8分的分數。
“沒想到黃石一個表演系的教授,拍起電影來還是很有一套的嘛……”
陳軒看著身邊坐著的黃石,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此時,電影放映廳慢慢亮了起來。
看完電影的影評人和記者們開始趁著這個機會,交流一下意見。
“還可以吧……我也不知道該用什么詞來形容這部電影,說好吧,其實也沒什么太優秀的地方,說差吧,也沒有什么太失誤的點……”
“我倒是覺得還挺不錯的!畢竟是一部非常小眾題材的電影,大家之前沒有看過這種電影,自然沒有什么可以對照的作品,所以給不出一個精準的評價。能夠大膽拍攝這樣一部明顯不會收回成本的電影,黃石已經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