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這些,我們可以看出來,對于這類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將其抽象出來,寫成只有數字和運算符號的等式。
而這幾個等式呢,又完全可以表述為現實世界中無數個與之類似的題目。
此時只要解出了等式,那么也就代表著解決了這無數個類似的題目。
這種對現實問題進行抽象,而只研究數、數量、關系和結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數學。
郎敬波確實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所以深有感觸,不過突然,他眼神一凝,小聲嘀咕道:“這不就是算術嘛!”
這確實也可以說是算術,沒錯。
略微沉思了片刻后,他接著往下看。
有了對現實中數字的抽象之后,我們此時就可以更深一步,研究一些其他的規律,和現實無關的規律。
比如數字本身。
比如,從一開始一直累加,一直加到一百,它的和是多少?
這個你可能可以慢慢的手動加,最后得出答案是五千零五十。
但是如果要加到一千,甚至一萬呢?
此時一個一個累加的話,很容易出錯,那該怎么辦?
如果下一個問題是加到任意數字呢?那又該怎么計算?
又或者有下面這列數字,它的每一項都是前面一項的兩倍。
一、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
那么問題來了,它的第十項是多少?第一百項呢?
再更進一步,它的前十項和是多少?前一百項和,甚至前一千項和又是多少?
如果是從第十位開始的后面五項和呢?又該如何計算。
再或者換個數列,它的每一項都是前面兩項的和,如下:
一、一、二、三、五、八、十三、二十一、三十四……
它的第一百項是多少?
如果要求前一百項的和呢?
偶數項的和,奇數項的和,甚至每一項平方的和又有什么樣的規律?
還有,它的數字項中,除了“每一項都是前面兩項的和”這個規律以外,還有其他什么規律沒有?
……
看到此處,郎敬波頭都有些大了,他算了半晌,也沒算出一到一千的和來。
倒不是他不會加法,而是計算了好幾次,他得出的結果都不一樣。這不用別人說,郎敬波也知道自己算的不準。
抿了抿嘴,他略有些嫌棄的說道:“誰沒事研究這些東西啊!又沒什么用!這果然不算術!”
他果斷推翻了自己前面才做出的結論,將算術和數學劃出了分割線。
不過就在這時,郎敬波突然一個愣神,翻看了下前面數學的定義,恍然道:“所以,這就是研究數的結構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嘍!果然很數學!”
“等等,我好像在那里見到過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