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兩百余年里,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發展極快。
雖然由于太陽系被封鎖,人類無法踏足外界,導致科技發展略顯畸形,但在內部資源的發掘上,人類做到了極致。
上次陳鋒過來時,直到最后關頭才反應過來太陽系被壓縮,光速低于三十萬公里每秒。
但這次情況卻截然不同,人類在建成戴森膜之后,便已經意識到光速和空間的改變。
但這并未如陳鋒曾擔心的那樣,對人類的科技發展造成什么困擾。
地球人的適應能力比陳鋒想象的強很多。
鐘蕾曾勸陳鋒,你別把文明當成個小寶寶,不需要小心翼翼去呵護。
現在的情況,完美的驗證了鐘蕾的那句話。
科學家們很自然的適應了變化后的光速下新的宇宙物理規則,并無大礙。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人類的確是在入侵者畫下的棋盤中掙扎。
既然宇宙規則都被改變了,人類不得不在對方扭曲的規則之下發展科技,那么理論上,不管人類做出再多努力,都無法跳出入侵者畫地為牢而成的桎梏。
如果不是S菌帶來的大災變錘煉了人類的韌性,或許在意識到這一點時,所有人就都崩潰了。
但是并沒有,人類依然在沉默中蹣跚前行。
S菌幾乎摧毀了整個文明,但卻又陰差陽錯的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哪怕是困獸之斗,人類也想崩掉入侵者兩顆牙。
陳鋒感受到了世人的這種氣概,并沉醉其中。
讀完歷史,已是凌晨四點,陳鋒伸了個懶腰,躺倒床上。
但他并未馬上入睡,而是墊高了枕頭,抽絲剝繭的分析著自己迄今為止收集到的所有訊息。
歷史的價值并非是為了消遣,而是要從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中,探尋可用的情報與客觀規律,為制定未來的計劃而提供理論依據。
謝爾蓋的判斷完全正確。
S菌的誕生,是入侵者在發現《世外之歌》的思維滲透失效后實施的補救行為。
只是或許入侵者也沒想到,這樣狠毒的計謀竟在人類萬眾一心的反抗之下失效了。
人類的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最后非但沒有因此而敗落,反而發展得更好了。
這說明入侵者雖然強大得不可思議,但也會走出一步不太美妙的臭棋。
陳鋒的信心被極大程度的鼓舞了。
在他心中,入侵者不再強大得那么令人絕望。
S菌這步棋,敵人沒走好,那么又暴露出一個對方的弱點。
太陽系屏障的降臨,與入侵者戰艦的抵達之間的五百年時間差,應該是固定的。
在他們的戰艦抵達之前,只能依靠對太陽系屏障的遠程控制來玩些“小花招”。
他們的行動并非毫無限制,一定有個局限。
不然S菌應該會更強。
又或者,他們根本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又是《世外之歌》,又是S菌的。
這里面藏著個不易被人察覺的悖論。
太陽系屏障如此恐怖,毫無征兆的就出現,甚至能壓縮空間,科技含量高得完全不可理喻。
入侵者本身卻極度畏懼與人類真正接觸。
并且眼睜睜看著S菌戰略失敗,人類因此變得更強,他們也沒有加快速度以縮短抵達目的地的時間。
時間往前推。
理論上最可能的情況是這樣的,入侵者的探測器捕獲到了某臺旅行者,解析其數據,并將數據發回對方大本營。
大本營做出響應,投放恒星系級封鎖屏障,派遣戰艦往這邊趕來。
封鎖屏障實現了跨越超長距離的瞬間旅行,于2500年抵達,并開始捕獲與封鎖太陽系。
戰艦卻吊在了后面,且無法抹除五百年的航行時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