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住宿艙客廳正靠旗艦外圍,擁有最好的星空視野。
隨著用來遮擋視野的光幕投影慢慢散去,他看到了外面的場景。
陳鋒的客廳落地窗口正朝著太陽的方向。
從這里回望而去,單憑肉眼很難分辨出后方的地球火星木星等行星,只能看見那個隱約帶著七彩光暈的拳頭大的太陽。
太陽并不刺眼。
原本在宇宙星空中回看太陽,不會呈現出七彩光暈。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籠罩在土星軌道與天王星軌道之間的戴森膜漫射了部分太陽光芒,落到戴森膜之外的人的肉眼里,就有了這般絢爛奪目如同泡沫耀斑的七彩光輪。
陳鋒由衷的感嘆著。
戴森膜真是了不起的偉大科技。
你大爺終究還是你大爺。
五百年前的謝爾蓋,還是這么強,那個時候就提出了戴森膜的完整設計理念,并在兩百多年后被后人消化完畢,并轉化為現實。
在二十一世紀附近的很多科幻作品中,無論是還是電影,都時常出現戴森球的概念。
但實際上,以太陽系內部的資源,人類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金屬與半導體材料去建造足以籠罩太陽的戴森球。
即便材料足夠,人類也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建造這樣龐大的金屬構筑物。
那需要的時間不是以年計,而是十萬年百萬年計。
天才的謝爾蓋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艷無比的創意。
既然金屬與半導體材料不允許,人類的建設能力也不允許,我們為什么不能用生物的材料?
我們制造一個沒有智慧的膜狀生命,讓它自己長成戴森膜!
原本屬于材料學與能源學的問題,突然被謝爾蓋調轉了一個方向,變成了生物學上的問題。
一切理念的根源,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層面。
植物。
光合作用。
量子物理。
量子生物學。
愛因斯坦早在二十世紀就提出來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一級到二級文明的認知中,宇宙中一切能源看似可以分為無數類,但其本質都是波,同時,當這段能量波呈現出規律運動后,又會轉化為物質。
光、輻射、熱能、電能等等一切能源的最終本質都是波。
光,則正是這種能量中,人類最容易理解的一種形態。
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5.5億年,也被太陽的光芒照耀了45.5億年。
在地球這悠長的歷史中,生命起源,細胞結構復雜化,形成微生物、植物、動物……
其中的植物,正是生產者。
所謂生產者的含義,正是利用太陽光為能源,完成光合作用,以形成有機物,并最終被動物與大自然利用消耗,再回歸為熱能。
這些熱能又不斷的通過大氣層,彌散到宇宙之中。
假定大氣層是個向內封閉的存在,熱能無法彌散,那么其實地球的質量,必定一直在增加。
增加的這部分,就是光的重量。
光線照在地球上,除了被反射回宇宙,也會被地球吸收一部分,那么地球會受到光壓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