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前子負載的電荷與質量分別為……
前子組成夸克時,電荷相互間的相乘相除等等抵消關系……
當然,陳鋒又告訴世人,在人類掌握可控核聚變,又或者對光合作用的理解達到新的階段,生產出能在地球外張開的太陽能光翼之前,研究前子沒有任何意義,得不償失。
陳鋒還分析了引力與暗物質、暗能量的關系。
他告訴世人,人類一直想尋找,理論上是組成整個宇宙重量絕大部分的東西——暗物質的本質。
陳鋒說。
暗物質正是能量聚合而成塊化的暗能量。
暗能量其實就是無處不在的引力。
按照二十一世紀前后葉部分偉大物理學家的猜想,人類認為普通物質占據宇宙質量的4%,暗物質23%,暗能量73%。
陳鋒給出明確答復,這個答案基本正確,但又不完全正確。
這個質量占比并非絕對意義上的恒定參數,而是處在一種呈量子化的,隨時在變化的階段。
它應該是一個浮動的范圍值。
為什么會變化?
因為這三種物質,其實完全具備同一個本質。
其表述方式,應該修改為普通物質4%,暗物質(聚合成塊的堆疊空間——引力場)23%,無處不在的暗能量(萬有引力)73%。
研究引力波又或者引力場的本質,其實就是研究暗能量的流動。
陳鋒敢給出如此確鑿的答案,其實已經把這個學問跨越到了千年之后。
因為直到3020年,由他本人催生的引力場項目組也依然不曾完全吃透這個科技。
人類在引力層面的研究,依然進展緩慢,從未達到巔峰。
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想,便于當代人類理解,陳鋒還以黑洞舉例。
他重新闡述了黑洞與暗物質的關系。
黑洞是當前宇宙中普通物質的密度大到了極致的形態。
但黑洞就是黑洞,并非暗物質。
理論上,黑洞的中央存在著一個無限小的奇點。
奇點的存在是一個悖論,會導致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規律產生割裂。
黑洞會“自發生長”,其生長過程的本質是不斷的吸收外部物質,以完成自我擴張和質量增加。
世人都知道黑洞超強的引力甚至連光都可以捕捉。
從表層看,是光這個單獨的個體被引力拽過去了。
但實質并非如此。
因果關系調轉,是黑洞先吸收看似空間,實則就是暗能量的引力。
引力有質量,也真實存在,可將其視為大海中無處不在的水。
在引力和空間被黑洞吸收的過程中,如同漩渦吸水一樣,把漩渦中漂浮的一葉扁舟順便一起卷了進去。
光不是主動投過去的,而是被引力卷進去的。
黑洞不斷吸收暗能量,進一步加大自己的體積,提升質量與壓力,并逐漸發生性質改變。
當黑洞龐大到一定的程度后,性質發生突然的改變,脫離黑洞的范疇,體積迅速膨脹,成為不發生任何人類已知光電磁效應,仿佛不存在,但又永恒存在的暗物質,達到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完全交織并互相證明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