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那邊交換的信息量更加龐大,迅速完成情報交換與科技互通,重點在于三方各自的情報與科技發展路線。
交換信息后,便是吸收。
三個星區的科技發展路徑稍有區別,但差異不大,畢竟大家依然共用一套基因信息結構,相互間并未產生生殖隔離,思考問題的角度會因區域不同而出現細微差別,但總體前進的方向卻是一致的。
兩大殖民星區并未受到Z菌的侵襲,也沒有誕生賴聞明、謝爾蓋這種超級科學家,因此兩大星區并未發展出戴森膜,也沒有重點開發單兵戰力。
其作戰模式以制式戰艦為主,分別為雙輪戰艦與三角戰艦。
其武器水平與戰艦性能,總體略弱于陳鋒抵達之前的太陽系戰區,但各有千秋。
比鄰星艦隊的長處在曲率飛行動力上,可以通過持續加速達到剛好一倍光速,某種意義上,這已經是初級的真正曲率飛行了。
能得到這項成果,倒并非比鄰星的科學家比太陽系內的科學家更聰明,只是剛好因為比鄰星系中有一個超高速自旋的特殊小衛星。
在這衛星附近的極小范圍內分布著一種性質極為獨特的結構力場。
比鄰星的科學家們通過長年累月的考察研究,不斷加深對這自然現象的認知,提高對統一力本質的了解,最終的成果便體現在這雙輪戰艦的初級曲率飛行能力上。
他們將制造引擎的核心金屬材料投放到特殊力場內,經過數十年的浸泡與改性,最終制造出來的引擎性能突飛猛進。
巴納德星艦隊的飛行動力略差,與太陽艦隊基本持平,但其能量武器的威力更強。
區別于太陽艦隊的相位粒子和高能射線,巴納德星的戰艦主炮釋放的是一種名為奧氏射線的特殊能源,其穿透力與破壞力遠強于高能射線和相位粒子,并且彈道速度竟能達到1.5倍光速。
巴納德星科學家之所以能開發奧氏炮,仰仗的卻是巴納德星系內一塊大型隕石。
隕石中有一種天然礦藏,可以開采出奧氏同位素305。
用普通的高能射線照射奧氏同位素305,可以激發出奧氏射線。
偏居一隅的地球人窮盡想象力,也想象不出宇宙中竟能存在可在常溫下保持穩定的具有305相對原子質量的物質,也想象不出竟會有一種小行星以類似于黑洞的恐怖高速自旋卻不解體,走出去的人見到了,并將其運用了起來。
宇宙之大,充滿無限可能。
恒星級封鎖穹頂封鎖的不只是空間,同時也封鎖了文明走出去并看到新東西的機會,也就是眼界。
在缺乏超級天才的情況下,兩大殖民地的科技進程能與太陽系內基本持平,除了大家同處一個科技背景的起跑線外,接觸到新的星球,見識到新的物理規則,也是重要因素。
陳鋒見到了比鄰星殖民地和巴納德星的進步,倒是感觸良深。
他之前只想到太陽系屏障封鎖了空間,不讓人類往外逃,倒是沒想到科技封鎖這條思路,現在他算是明白了,的確是個絕戶計。
理論上,被封鎖了的一級以上文明,科技水平基本不可能再爆發式進步。
除開科技方面的東西,陳鋒還簡單翻閱了兩個殖民地在銀河系內,主要是獵戶旋臂內的探索情報。
這兩撥游子在走出去并生根發芽后,從未放松過對外部環境的探索。
并且,兩大殖民地不但切斷了和太陽系的聯系,相互間也保持各自獨立。
起初他們牢記著“去遠方,別回頭”這句囑托,既然不能與母星聯系,自然也不會試圖聯系別的成功建立的殖民地。
雙方各自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向,開始向前推進,不斷建立科考站,不斷派遣出越來越先進的科研飛船。
雖然直到現在也沒真走出去多遠,攏共也就幾百光年的水平,走得最遠的科研飛船也只前進了不到兩百光年,連獵戶旋臂的百分之一都沒有,但通過越來越先進的探測設備,他們的視線投放得越來越遠。
除此之外,他們也能在相隔數光年的距離之外,相對清晰的看到發生在太陽系內的事情。
他們雖然并未親身感受到大滅絕浩劫的恐怖,但看得是很清楚的。
兩個殖民地的人開始產生緊迫感,加快了探索的步伐,陸續得出個確鑿結論,上百億顆恒星組成的獵戶旋臂內,竟再無第二個滿足卡爾達舍夫1級分級的文明。
他們發現了一些外星文明,但沒有任何人具備跨恒星系的宇宙航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