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試驗開門。
可以,很秀。
想來肯定是這事太丟人,所以才沒存下任何紙質文檔,只被口口相傳吧。
“行吧。如果迷族艦船里的人工智能因為能源耗盡而徹底關閉并自毀資料,那你們這一炸肯定要立大功。”
門德爾松老臉更紅。
伊倫特別擅長捕獲陳鋒話語里的信息,趕緊問道:“迷族?”
陳鋒輕咳一聲,“我們不了解的外星種族,就像一道謎題,所以我剛給對方起了個名字叫迷族,怎么樣?”
伊倫和門德爾松同時點頭,“很棒。”
助手甚至趕緊拿出紙筆來寫下“迷族”這個名字。
幾人進入艙內。
墻體結構是銀白色的金屬,摸上去有種絲質的清涼感。
門德爾松介紹著:“這種金屬真不可思議,它就像有生命。”
陳鋒笑了笑,不置可否。
假如里面的人工智能還“活”著,那某種意義上這艘船還真算個生命。
艙內空間很狹窄緊湊,也沒有什么生活區,全部是充斥了各種一體設備的工作間。
工作間的門很狹窄,高僅半米,寬僅二十余厘米,顯然不是留給人進的,倒像是個工業設備上常見的檢修口。
陳鋒知道這是為什么。
其實在迷族艦船的乘員艙下方,還有一個裝滿了各種型號機器人的儲物倉。
如果功能間里的設備出了問題,需要人工休整,迷族應該會通過腦波直連操控這些機器人鉆進去,實施半人工半智能化的修復。
然而尷尬的二十一世紀學者們炸不開儲物倉的門,所以壓根不知道。
他們總不能直接在艦船內部搞試驗吧,那也太那啥了。
往里走一截,眾人附身下去,鉆過一個小小的門洞,終于進到駕駛艙。
迷族艦船的駕駛艙與人類艦船的駕駛艙截然不同,根本沒有可視視界。
后世的技術人員分析可能是迷族身體的視力成像機制與人類不同。
人類對肉眼觀察始終保持高度依賴性,迷族則更迷信攝像頭,又或者監測儀器提供的數據參考。
駕駛艙里擠進來六七個人,顯得十分擁擠。
不過艙內空間與二十一世紀的人類飛機不同,根本看不到復雜的操作儀表盤,只擺放著幾個奇奇怪怪的金屬圓球。
圓球陣的前方則是張小巧的椅子。
椅子為堅硬的純金屬結構,人坐上去舒適度差到發指。
技術人員們也是根據這椅子的形狀推測模擬出迷族的體型。
門德爾松把手放到一個圓球上空,球體上探出數百條仿佛蠶絲的細小電弧。
“陳先生你可以試試,這電弧碰到掌心有點酥麻,我們推測里面可能有信息傳遞出來,但我們識別不了。”
陳鋒瞳孔微縮,終于來了興趣。
他很了解這電弧,這就是一種神經鏈接手段,里面的確有大量信息。
但等到人類可以讀懂這些信息的二十八世紀時,這圓球早就真只是個球,什么反應都沒了。
這現象意味著,現在這艘艦船里的智腦還沒完全停止!
他趕緊一把將門德爾松的手拉開,“別碰,別浪費能源!讓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