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龐大的數據量,讓他專門擴建的超大數據存儲庫都快裝不下。
繼續強化收集也沒有意義,在3020年9月3日這天,他的掃蕩行動正式宣告停止。
以他當前掌握的算力,根本無法把這些數據轉化成人眼可看的畫面。
卡機能卡到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隨便轉個視角,都能讓想起當年用08年的電腦打開19年的QQ時被支配的恐懼。
所以他又寫了個算法程序,全部交給服務器在后臺演算。
至于他自己,則又開始制作芯片,一塊一塊的往服務器里面懟。
距離3020年10月27日不足六十天,陳鋒的緊迫感越來越強了。
到如今他已經初步完成新型宇航級飛船的搭建,就放在漢州郊區。
飛船長約五千米,高一千一百米,寬兩千米,形態為傳統的紡錘形。
不是他不想要三角尖錐艦船或者雪花艦,而是以他的能耐,實在只能勉強設計出紡錘形的穩固類曲率薄膜層。
要讓他整出別的形狀,又或是可以完美貼合覆蓋在艦船表層的結構,那是要了他的命。
飛船被命名為晨風二號。
二號搭載了兩套沒有智能輔助的高性能類曲率大型引擎,以及一套也缺智能算法支撐的力場護盾發生器,一整套手工打造的大型生物電池供能系統,一套沒有芯片無法準確穩定控制能量轉化的類戴森膜太陽光翼,以及數百種涉及到科研與生產方面的中小型設備。
陳鋒在里面還擺放了一大堆沒芯片,但其他部件基本完整的各型各色各個時代的機器人。
整個地球上,超過60%的能用的具備一定科技含量的零部件都已被他收集到晨風二號旁邊的八個大倉庫里。
其中大約70%已被拼裝成了不同的東西塞進了二號。
理論上,當晨風二號飛出柯伊伯小行星帶后,能在宇宙中持續加速,將能在一個月內達到穩定的兩倍光速。
假如陳鋒能找到更完整的數據庫,以及搭建出性能足夠的量子智腦,那么他也能把二號的類曲率飛行升階為曲率飛行,讓晨風二號達到9.999……倍光速。
如今萬事俱備,只欠量子芯片。
他哪怕只能找到一塊,也能嘗試用性能最好的高精度夸克儀合成更多,那么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空間壓縮和質能轉化技術也將恢復大半,陳鋒除了能開著二號離開太陽系之外,還能至少給自己搭建出堪比鷹擊甲性能的單兵裝備。
他把希望全部放到謝爾蓋的秘密基地里了。
三天之后,陳鋒在哈默斯利嶺的中央山脊上搭建了一個占地面積三公頃的模塊化超算中心。
該超算中心的綜合運算能力,大約相當于第八條時間線中2050年時人類掌握的全部算力。
又過去四天,所有的計算最終匯聚成了一個答案。
答案是個十余米的小土包。
其實之前陳鋒曾不只一次路過這土包,但都沒當回事。
山嶺谷底中類似土包沒兩千也有一千,實在稀松平常不值一提。
但經過統計學與概率學的雙重計算,再綜合歸納微小板塊的地質蠕動傾向,卻推算出個十分違和的結論。
這土包是地殼板塊運動自然變化而成的概率低于1%,需要無數個偶然才可能形成。
如果非要在哈默斯利嶺里找到什么非自然的反常物事,那只能是這土包了。
陳鋒果斷行動,采集樣本,測試半衰期和物質成分。
結論很快出爐。
土包中的泥土看似與普通泥土并無區別,但其實是地幔物質。
再測其半衰期,顯示出陳鋒分別采集自不同深度的土壤在不同的年代發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從外層到里層的變化時間節點呈現多梯度的遞進變化,從三十年前,到五十六年前,再到七十二年前,一直到四百二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