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3年,安樂計劃終止了。
在這近百年間,安樂計劃的內部社會結構經歷了兩代艱難的繁衍,先步入老齡化,又流失了大量人口。
這里大約相當于蒸發了近二十億人口。
太陽系內的人類總人口數卻并未減少,反倒從兩百多億提升到了四百億,基因的多樣性并未因安樂計劃而受創。
這下,觀念又被統一了。
自2351年起,第一艘長二十余公里,可以搭載三萬名乘客,裝載了可達三分之一光速的介質推動引擎,由生物電池、生物膜光翼和可控核聚變提供能源的奮進者一號脫離了海王星自轉軌道,飛往太陽系外。
按照原定計劃,奮進者一號將在十六年后抵達比鄰星系,并在比鄰星b上扎根。
此后十年,奮進二號、三號直到十一號陸續揚帆起航,去往不同的方向。
2367年,第一代戴森膜完成生長,并開始供能。
自此后三十年,可以容納十萬人的新奮進者以平均每年十余艘的速度出發。
再到2401年,戴森膜完成進化,裝載了新型類曲率引擎,可達到0.99倍光速,可容納三十萬人的超新奮進者系列再度出發,每年數百艘。
比起前面兩個不同版本的奮進者,超新奮進者搭載了更先進與穩定的護盾系統,同時也是模塊化組成,可以隨時化整為零,生存能力更強。
時間一直走到2490年,人類在此時完成分割,走向了不同的分岔路口。
經統計,在這139年間,人類一共往太陽系外送出五萬余艘奮進者號,攏共一百五十余億人。
2343年時,太陽系內共有四百五十余億人,到2490年時總人口稍微下滑至三百七十億人。
此時,以人類的生產力,在第三代戴森膜的幫助下,其實可以用最后的十年時間全員撤離太陽系。
到了這個時候,意見一直統一的救世會終于產生了嚴重分歧。
部分人認為應該全員離開,既然太陽系注定會被盯上,那么不如將全文明徹底化整為零,放棄母星。
另外部分人則認為,既然敵對復眼文明是銀河統治者,人類就連離開獵戶臂都做不到,遑論逃出銀河系,所以逃與不逃,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放棄太陽系前往其他殖民地,即便可以在其他殖民地重建一切,但人類必將永遠失去一個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地球上純天然生成的生態環境。
經過長達百余年的殖民地建設,人類的足跡遍布太陽系附近數千個恒星系,也改造了無數個行星,但人工改造后的行星,即便有人類投放的生物系統,也從未形成地球上這般復雜全面,且循環自洽的完美生態。
放棄一個恒星系,就等于放棄了一段人類已經掌握的宇宙規則,放棄了一種進化的可能。
這種代價是無形且龐大的。
更何況這還是孕育了人類的母星。
太陽系內的物理規則,毫無疑問是最適合人類的。
所以,用符合生物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去總結,人類在太陽系內的科技進步,應該是最快的。
在先哲陳鋒留下的“故事”中,也能找到佐證。
比如上條時間線中,太陽系內的地球人,即便受到了穹頂篡改規則的壓制,最終在大決戰之前完成的科技沉淀,也強于巴納德星和比鄰星的殖民地。
當時堅定的想留下來的代表人物,世界政府最高政治領袖華中云如此說道:“對方手中有太陽穹頂,所以注定會有一個星系必須承受太陽穹頂的壓力。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能是母星呢?我們離開,亦或是留下,又有什么區別?倒不如留下一部分人來堅守陣地,并進一步深度開發利用太陽系的潛力,說不定又能創造出更多東西呢?更何況,我們還要等那一個人,對吧?”
自此,爭議結束,一部分人離開,一部分人留下。
曾有人再問華中云,想勸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