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棱艦則以平均接近萬艘為一隊,兵分一百路,分別就近撲向其他行星系。
戰線將從人類的核心星區開始向外擴張蔓延,持續推進。
復眼者的行動基本沒有什么戰術戰略可言,就是很單純的分兵突進,突出個科技碾壓,一力降十會。
至于陳鋒個人比較在乎的球形戰艦,卻根本沒有出現在中心戰場區域。
陳鋒推測或許是這次復眼者見人類勢大,球型戰艦作為大型“巡邏游艇”,在戰爭領域的性能不及棱艦,所以壓根沒參戰,可能是沒來,也可能在獵戶臂外巡邏以收割一些負責逃亡的火種艦。
比鄰星系中的戰爭結束得很快。
陳鋒真正見識到了棱形戰艦這個復眼者的核心戰爭工具的實力。
這條時間線中的比鄰星文明科技水平雖不及外面,但比上條時間線中三十一世紀的人類多少總是要強悍一些的。
比鄰星里的人口規模也達到了近四百億的龐大數字,更幾乎全民皆兵。
但代表比鄰星系的紅點只持續了三天,隨后就變成了代表滅亡的橙黃色。
只三天,近四百億比鄰星人全員倒在區區百艘棱形戰艦的炮火中。
在這三天的戰爭中,比鄰星人窮盡智慧,嘗試了無數種作戰方案。
戰艦、巨炮、密集炸彈伏擊陣、行星撞擊,甚至引爆恒星。
沒用,統統沒用。
要么是炸不到,無法命中,要么是命中了也只如撓癢,毫無動靜。
陳鋒突然清醒的認識到,上次復眼者之所以會讓百萬棱艦聯合施展網格鏈接對人類進行封鎖,并持續往前持續壓進,再用網格鏈接中的白色電漿摧毀一切,可能僅僅是因為既然來都來了,每個人多少總要干一點活才顯得有意義。
他本人之所以能操控星鋒巨像攻破棱艦護盾,在其本體上砍一刀,大約也僅僅是因為復眼者對自己產生了興趣,想活捉自己而已。
比鄰星中的戰爭很慘烈,但真正戰場卻并非比鄰星系,而是在別的星區。
人類一邊努力觀察著比鄰星中的“小規模”戰爭,一準備迎戰來勢洶洶的以萬艘為單位的棱艦艦隊。
早在數十年前,晨風帝國的軍事首腦們就制定出了完整的作戰方略。
每種不同的作戰方略都能應對復眼者可能采取的不同行動。
星門存在的意義,就在這里了。
人類先以七十二星區為大型戰區單位,每個戰區都配備了數量龐大,特點各異的主力艦隊,長期在各個星門附近待命。
無論是組建大型軍團以圖正面一戰,還是采用經典游擊戰略,亦或是別策略,晨風帝國都能利用星門快速完成兵力整合調配。
現在復眼者暴露出分兵的意圖,那么人類就立刻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先集中優勢兵力,聚力于一拳,嘗試畢其功于一役。
晨風帝國的領導層們認為,如果能擊潰一支艦隊,并搶奪到其殘骸進行深度分析,再快速消化對方的科技成果,這場戰略縱深達到五千光年的文明之戰便有一絲勝算。
晨風帝國擴張出如此龐大的版圖,可不是為了圈地,為的就是增加戰略縱深,延長交戰時間,每多爭取到一天,便多一分在戰爭中尋求技術爆炸的機會。
如今人類已經可以相對準確的計算出棱形戰艦在銀河系內的航行速度,五百到六百倍光速。
這是個人類可望而不可即的可怕數字。
窮盡科學家的想象力,也理解不了為什么別人的艦船能自由的以超越光速500倍的速度前進。
按照科學家的推算,順著引力線推進的曲率亞空間最多只能承受100倍光速。
超過這限度后,即便是比三維空間更穩定的亞空間,也無法承受物體高速推進時引發的空間震蕩,進而崩壞毀滅。
目前人類艦船的超曲運動極限速度是20倍光速,制約性能的主要因素是護盾強度。
不過科學家們倒不是很受打擊,技術落后本就理所當然,而且人類可以靠星門彌補差距,這可是復眼者都沒有的東西。
棱艦離開比鄰星前往最近的繁榮行星系,大約需要十二天。
在這十二天里,晨風帝國快速完成調兵遣將,分別組建出三個不同等級的艦隊戰力,在八大核心星區布下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