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艦隊位于巴納德星系。
作為與比鄰星同等級的首批文明星系,也有行星系統的巴納德星系初期發展水平僅次于比鄰星系。
在這五百年里,隨著比鄰星系被壓制,巴納德星系后來居上,到如今已經擁有五百億人口規模。
巴納德星人類除了開發利用原有行星之外,還建成了數百個具備行星功能的大型太空站。
巴納德星系的軍隊除了發揮自有奧氏同位素305的優勢,制造出威力超人一等的奧氏巨炮之外,造船廠還吸收了附近五百光年內里數百個行星系的特殊資源,甚至吸收了部分次級文明中的精英階層,盡可能發揮其各自特長,組成了以人類為絕對核心的跨文明聯合艦隊。
其自有艦隊號稱八大核心區中所有行星系艦隊最強。
在整合擴張之后,全新的巴納德戰區艦隊再并入了八大核心戰區最先進的戰艦,最強的士兵,最核心的尖端科技。
艦隊擁有百萬艘宇宙級巨艦,上億艘銀河級大型戰艦,十余億艘獵戶級中型戰艦,其余小型戰艦與微型戰機則不計其數。
艦隊總兵員規模達到萬億。
當前人類在獵戶臂內的總人口是三十五萬億。
這意味著,平均每三十五個獵戶臂人類中便有一人在巴納德星艦隊參戰。
除有人操控的艦船之外,還有數量同樣不少的無人戰艦與小型作戰機械。
這些裝備的科技含量稍低,在戰爭中將會更多扮演炮灰的角色。
表面看起來,如今量子網絡科技無比發達,人類似乎可以將更多的作戰任務交給智能機械,亦或是遠程控制,這似乎能降低人員損耗。
這看起來很有道理。
其實極度愚蠢。
宇宙級戰爭與發生在同一星球同一文明內部的戰爭截然不同。
內部戰爭不管怎么打,起碼都知道敵人是什么東西,講的什么話,用怎樣的方式思考與溝通。
但在不同智慧文明的戰爭中,每一次互相接觸,本質上都是兩個多少都有些區別的宇宙生命規則的碰觸。
異文明戰爭的本質是不同文明的“溝通”,只不過這個溝通比較劇烈。
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互相了解。
所以在真打起來之前,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什么東西,擁有何種特質。
一步行差踏錯,就得陰溝里翻船。
比如人類就曾在獵戶臂內發現一個天生具備量子網絡溝通能力的次級文明,人類的量子網絡智能設備剛一靠近就被接管了。
人類早已知曉復眼者的強大,也深知陳鋒用了八條時間線,才對這個陌生的敵人一點點的加深了解。
每一次,復眼者都會給先哲陳鋒以新的“驚喜”。
誰也不知道復眼者的極限在哪里,會不會還有新“驚喜”。
所以人類真不敢膨脹到在與之為敵時把戰勝希望寄托在量子網絡上。
萬一對方又拿出什么新東西,然后人類精心創造的艦隊突然變成了遞刀給別人捅自己,那可如何是好?
另外,既然己方完全弱勢,那么躲藏在星球上或者聚居太空站里未必真就安全。
如果只是因為怕死,就躲在后方,那就干脆別出生。
留在后方的目的絕非貪生怕死,而是因為后方的工廠和科研需要,又或本就是預備兵,隨時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戰場。
生于宇宙,命如草芥。
有些人可能一生都不會離開某個星球,但由他制造的設備,卻會跨越數千光年,在遙遠的帝國版圖另一端發揮著重要作用。
無數個個體組成時代,時代卻又總會改變每一個人。
每一個個體,在無限龐大的整體文明面前,既渺小又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