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曾出現的,先哲陳鋒曾經說過的球型戰艦率先出現在獵戶臂外圍,游蕩于獵戶臂和英仙臂之間,四處追殺逃生艦。
不僅如此,在比鄰星系滅亡五天后,消滅比鄰星的百艘棱形戰艦也分散出現在晨風帝國疆域之外,阻斷人類前往英仙臂與人馬臂的去路。
人類使用超曲運動前進的路線,似乎完全在復眼棱艦的掌控之中。
哪怕不與獵戶臂聯絡的潛伏艦隊,也依然被一艘接著一艘的找到。
但沒人感到絕望,這早在預料之中,打從一開始,就沒人幻想能輕易離開。
四散而走的逃生艦隊快速做出決定,改變運動模式,從二十倍光速的超曲運動退回到無限接近光速的常規推動。
失去亞空間的保護,宇宙中的自然災害對逃生艦的威脅指數再度提高。
人類想抵達下一條懸臂的時間變成了動輒數千年。
但無數逃生艦依然一往無前。
沒有人知道沖出去的逃生者能活下來多少。
但那不重要。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生在銀河,誰能茍且?
在陳鋒查看戰報時,第二批整編完畢的三級艦隊剛剛進入戰場不足十五天,接過了戰區自有后備兵力的職責,重新拖住正在清剿戰區星系行星和太空站的棱艦艦隊。
自此,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晨風帝國將該階段命名為“膠著”。
人類不承認這是戰敗。
只要獵戶臂內的三十五萬億人中還有一個人呼吸尚存,便不算敗。
百萬年前,統治銀河系的迷族曾滅亡在尚未掌握棱艦科技的復眼文明手中,戰爭持續數千年。
繁星計算出來的這次戰爭最理想的結果,是人類可以堅持百年左右。
看起來人類似乎比迷族弱小很多,但這并非絕對,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人類從二十一世紀的0.7級文明發展到如今擁有理論可達三級文明的科技水平,只用了一千年。
快是人類的優勢,同樣也是劣勢。
留給地球人的發展時間太短了。
文明的強大程度不僅僅在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同樣也在于疆域版圖的面積。
哪怕人類依然只有當前的科技水平,但如果人類足跡遍布銀河系,戰略縱深是整個銀河直徑十萬光年的版圖,那勝負關系真的尚未可知。
人類在這短短七個月內展現出了比迷族強悍很多的戰爭潛力與頑強斗志。
幾十億年后,當其他河外星系的文明通過光電訊息看到這場戰爭,也會為人類的決絕和戰爭天賦而驚嘆。
人類已把一切資源運用到極致,把一切現有的科研能力發揮到極致。
戰爭指揮思想不局限于戰場,整個文明的形態也快速進入戰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