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艦隊剛抵達后,發現驚喜不只如此。
影子星系的第三顆行星不但大氣結構與地球相似,就連板塊地形都一模一樣。
地表確實有完整生態,但與地球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在太陽系內,奧爾特星云與太陽風共同組成了保護層。
太陽風的主要組成成分為超高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可以部分阻擋與吸收能量性質的宇宙輻射。
但太陽風本身對碳基生命卻又有害,幸而行星大氣層又能吸收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流。
太陽風與行星大氣層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為地球上早期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優渥的前置條件。
但在影子星系中,恒星風的方向受黑洞引力與多重公轉的影響,顯得十分混亂無序,時不時的甚至會撕裂開孔,從外面透射進入的宇宙背景輻射和黑洞輻射的量不小。
黑洞對外釋放的輻射,從產生方式上區分,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黑洞無時無刻不在對外釋放的霍金輻射,主要由利用潮汐力逃逸出黑洞的虛粒子轉化的實粒子組成。
另一種則是當黑洞成功捕獲到宇宙質能,在質能進入視界范圍的同時,反向釋放出的以X射線為主的純能量射線,有一定指向性。
如果捕獲到的質能總量過大,甚至可能產生伽馬射線,以及更可怕的伽馬射線暴。
這些能量型的輻射,時而穿越恒星風的遮擋,有一定概率直接照射到影子星系的行星上。
行星大氣對純能量型的輻射遮擋吸收效果較差。
時不時的,當黑洞吸收到質量過大的物質后,如果剛好釋放的超強射線指向方位是影子星系,并剛好經過地球之影時,地球之影上總時不時的會出現大面積的生態崩壞。
領航艦隊抵達時,地球之影上的生物多樣性大約相當于千萬年前的地球,也是以碳基生命為主,但生物形態呈現出明顯區別。
比如地球之影上的樹木便都顯得格外矮小,幾乎不見五米以上的大樹,樹葉不是片狀,反而十分厚實,呈塊狀,葉子像果子多過像樹葉,并表現出明顯的幾何結構。
動物的個頭也都很小,毛發與皮膚格外厚實。
有些動物帶毛看起來是個龐然大物,拔了毛卻只得土狗大小,皮膚也既堅硬又厚實,基本有鱗甲結構。
既有蓬松高聳的絨毛,又有鱗甲結構,不符合地球生物進化的規則。
但在這地球之影上,倒剛剛合適。
絨毛的表層分子結構形成特殊耦合,形成如同疏水層的反應層,對能量輻射有相當程度的反射效應。
看起來機理上與球型戰艦的凍結長須倒有幾分相似,但核心原理與功效卻天差地別。
皮膚上的鱗甲表面的油膜則會形成特殊構造層,對輻射具備較強吸收和能量轉化貯藏效應。
人類并未徹底破壞地球之影上的原有生態,只是暫且在一片大約于100年前被超強伽馬射線暴掃蕩過,還滿是致命輻射殘留,幾乎寸草不生的大陸上扎根下來。
以領航艦隊當時具備的科技水平,改造星系已經不需要從行星的層面慢慢展開,而是直接改造整個星系的總體環境。
領航者用了七十年時間,在影子星系的奧爾特云范圍建立了一共九重戴森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