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戴森膜在十分接近的距離疊在一起,又被黑洞引力、第一重與第二重公轉運動的離心力、內部的恒星引力、自身結構力交互作用,拉扯成了個震蕩的雞蛋灌餅形狀。
自此,影子星系內部環境大變樣。
戴森膜對外吸收黑洞持續發散的霍金輻射與間歇性爆發的X、伽馬輻射,對內吸收恒星風與光能,電能產量數倍于太陽系,堪比多星系統。
同時,影子星系內部的輻射背景環境又被基本摒除黑洞輻射的影響,變得與太陽系內高度相似,內部與太陽系不同的恒星規則差異被抹平。
九層戴森膜的疊加,對恒星光芒的吸收效率極高,透光率低至0.05的九次方,僅為萬億分之1.95,無限接近于零,這就意味著影子太陽的光芒幾乎不對外逸散。
多層疊加的戴森膜對外也具備極強光吸收效應,在宇宙中不再反射出黃色光芒,而是呈墨黑色。
對外吸收光,對內吸得更徹底,導致九重戴森膜構建的行星系幾乎與黑洞背景完美的融為一體。
影子星系自此徹底藏進黑洞環境中。
隨后人類再革新了戴森膜技術,修建出只單向吸收量子網絡信息的第十重戴森膜,防止星系中的信息外泄。
影子星系真正變成了人類的第二家園,同時也是原世界政府與救世的核心駐地,開始快速發展,并逐漸恢復對人類的領導力,嘗試將獵戶臂文明捏合成想要的樣子。
其實到了這個階段,“流浪”了兩百余年的影子星系要想順利接過權柄,并要求其他殖民地全部配合自己的行動,有一定難度。
人類又有大敵在前,內部幾乎不可能發生戰爭,只能和平演變。
和平演變是既有競爭,又有相互促進的獵戶臂人類新模式。
科技競爭、知識競賽、指揮官模擬戰、特種模擬戰……
在2801年至2851年這五十年間,上述競賽模式成為了晨風帝國的主旋律。
當時尚未關閉信息通道的影子星系在多項競賽中以壓倒性的優勢領先其他眾多殖民地。
2851年,晨風帝國以的贊成率通過投票表決,確定了以影子星系的策略為最高方針的指導路線,并宣布服從影子星系對帝國的全面領導。
原因無他,在這50年里,影子星系以單獨一個行星系的力量,幾乎承包了整個帝國70%的重大科技革新,并在多方面競賽中取得壓倒性優勢。
尤其在一位名叫董山的青年科學家橫空出世后,影子星系的科學創新能力堪稱一騎絕塵。
此后,影子星系關閉通道,改變了溝通模式。
影子星系本身會通過繁星與克隆體的溝通,同步監測外部環境,收集信息,但自身資訊封閉,不再實時對外通報信息。
同時,影子星系也會每隔數年從外部人員中吸納一批新血,將出生在不同星區的高喚醒度高智商與特種作戰人才集中匯聚過來。
不過這些人來了之后,便不得再輕易與外界聯系。
同時影子星系又每隔數年就送出一批人,攜帶大量信息穿越星門,出現在包括奧頓星系在內的其他眾多殖民地上,以這些星系為“發明人”的身份對外分享科技成果,并對文明發展提出新的規劃。
其中一項規劃正是DF-711堡壘星艦。
堡壘星艦最早誕生之初,其實并不在那個位置。
該超小恒星的位置在更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