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讓龐大的艦船進行短程折躍,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折躍亞空間與曲率亞空間有本質區別。
飛行單位要進入曲率亞空間,需要先用介質引擎和類曲率空間壓縮技術持續加速,直到突破光速。
在突破光速的瞬間,瞬間成型的完美曲率泡與原三維世界的交界處將會發生突變。
載具和曲率泡將會直接進入曲率亞空間。
只要能保持在光速以上,便不會被甩出來。
折躍亞空間則不同,是由折躍亞空間層先將物質包裹,但物質與原三維空間的相對速度可以為0。
在折躍亞空間層完全成型的瞬間,將突破第一重宇宙規則的限制,把自身與包裹的物質直接扯進折躍亞空間,并順著量子糾纏與基本力潮汐震蕩場的方位,定點出現在另一個位置。
折躍亞空間與曲率亞空間可以重疊,顯示出折躍的性質要更底層一些。
人類目前并未掌握折躍的核心原理,只是利用迷族核心走了捷徑,實現運用。
這道理如同當年人類第一次發明火藥,知道把硝石、硫磺與木炭按照比例混合,可以制造出能爆炸的粉末一樣。
為什么能炸?
那不重要。
炸就完事兒了。
當年人類摸索出一硫一炭三硝這個比例用了很多年,無數次試錯,再一點點靠近。
現在福萊德斯對迷族核心的運用,也是通過龐大的計算,在不懂原理的情況下,強行去推算出最合理的匹配,找到最完美的折躍能量輸出曲線,并圍繞長十公里的子彈型晨風二號構建出足夠穩定的大型折躍亞空間層。
這是應用科學完全壓倒基礎理論科學的極致體現,與人類研究火藥的運用沒有本質區別。
好處是這樣可以讓人類在對宇宙的了解深度沒達到足夠的程度時,提前獲得些便利。
壞處是人類駕馭本不該屬于自己的科技時必須直面風險,就如當年頻發的火藥爆炸事故。
正常情況下,體型較小的迷族核心只能承載小質量單位完成折躍。
小福和歐青嵐領銜的影子科學院將星門折躍原理運用到了艦船上,利用影子星系圍繞旋轉的超大黑洞為支點,在宇宙中找到了一條特別堅固的引力線網絡。
吸住影子星系的超大黑洞在宇宙中就仿佛湖心的漩渦。
巨大的引力場在三維空間中,圍繞黑洞以旋流狀向四面八方擴散。
其中一條彎曲引力線源發于黑洞邊界,再擴散開來,正好成了晨風二號的推進線路。
晨風二號將利用這條引力線提供的更穩固的曲率亞空間架構,像被裝在折躍彈弓上,每隔一段時間便往前彈射一截。
這就是晨風二號的短程折躍核心原理。
這引力線本身彎曲,但在扭曲空間后,在原三維空間后又等若一條直線。
并且該引力線與影子星系圍繞黑洞的第二重公轉軌道剛好重疊。
按照小福的推算,假定六個多月后,晨風二號進入第二重影子星系的公轉軌道時,太陽之影與晨風二號的距離將在十億公里內。
此時晨風二號就能利用太陽之影的近距離引力牽扯,跳出黑洞引力線,瞬間抵達影子星系附近,并停下來。
在整個過程中,晨風二號需要執行六千四百余次折躍,每次都要架構出完美的折躍亞空間膜層。
在脫離折躍空間時,又要與外部曲率亞空間完美契合。
最終抵達時,更要準確捕捉到影子太陽的引力場,掙脫黑洞引力線的吸引,完成快速轉向,否則就將直接“跳躍”進黑洞。
總之,讓晨風二號折躍彈射,是將曲率、折躍、統一力都運用到極致的綜合解決方案,每一步都需要極其龐大的運算量,且不能出絲毫錯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