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觀察到,人類的戰爭理念正在變化。
雖然絕大部分主力艦船的核心控制權依然在人的手中,但艦船的乘員數量比之上條時間線,已經有了天壤之別。
這條時間線里每艘艦船上的成員數量,比過去少了很多。
以前要維持一個直徑達到四百公里的堡壘艦,至少需要數萬人協同操作。
現在卻只需不足三百人,并且絕大多數崗位上都能配置兩到三人輪班。
在單位宇宙空間內,假定現在人類的總兵力規模一致,軍人的人口分布密度卻低了很多。
究其原因,是在于人類大面積的走了出來,開發了更多恒星,得到更多能源,同時也發掘了更多行星,得到了更多依靠質能轉化不能獲得的特殊材料。
能源與材料的雙重過剩,為人類建造更多奢侈的大型戰爭單位創造了可能。
同時,又由于繁星的性能提升,人類對量子網絡的研究更深入,量子通訊安全等級持續提升,人類開始敢把更多重要的工作全部交給人工智能,最終便形成了這樣的新型戰爭模式。
戰爭剛開始時,人類的戰爭理念還沒如此極端。
但在這百年時光里,隨著戰爭進程逐漸深入,人類的戰略方針已經從擊落敵艦逐漸全部轉移到了悶頭收集信息,以兵力兌換更多信息為第一要務。
同時,也為了逐漸提高逃生艦隊的生存幾率,加大復眼者的追擊難度,人類開始越來越崇尚化整為零的策略。
甚至會有很多逃生艦上僅有一個家族的人口,一旦遇到狀況,甚至能每個人駕駛一艘小型逃生穿梭機單獨逃離。
在單人逃生穿梭機中,也裝載了共二十枚10男10女的冷凍胚胎。
這是能勉強保證三代以內無近親結合的最低標準。
只要能走出去一條船,這20枚胚胎就有機會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繁衍出一整個完整的種群。
人類的策略還挺管用,到目前為止復眼者也并未完成徹底的外部清剿,靠的就是這不斷化整為零的新型文明模式。
如此模式在其他星區便有體現,在影子星系內最為明顯。
此時,第一枚漿磁詭雷被引爆,異磁漿流噴射,潤物細無聲的灑在了棱艦之上,同時又引爆附近的更多被動式漿磁詭雷。
大型變異磁場持續震蕩并逐漸擴散,讓這艘瞬間靠近的棱艦變成了一枚被扔進水平如鏡的湖面上的巨石,掀起陣陣波瀾。
頂在最前方的鏈式堡壘之一最快做出響應,公布棱艦位置。
在相距甚遠的晨風二號中,陳鋒眼前的星圖中驟然出現一艘被渲染為赤紅色的棱艦。
是的,只有一艘。
但下一秒鐘,一個又一個赤紅色棱形多邊形結構出現在影子星系的各個方位,并最終達到三萬艘。
不同于組成網格鏈接時的平均分散,這次的三萬艘棱艦呈無規律的隨機分布。
復眼者這次顯然不會使用網格鏈接封鎖星系。
大約是由于艦船數量過少,單位空間內的網格白色電漿密度不足,無法形成有效封鎖,所以干脆不用。
那么復眼者的進攻模式便呼之欲出了。
少部分棱艦負責外圈巡邏,防止逃逸,大部分棱艦則或分散,或聚集,逐步打開人類陣線缺口,一步步蠶食人類有生力量。
這個小范圍戰局的走向,與外面波及到龐大獵戶臂的整體戰局有異曲同工之妙,仿佛俄羅斯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