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里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活在鏡中。
對鏡中人而言,鏡子里才是真實的世界,外面的“真實”世界反而是只可想象卻無法觸摸的平行位面。
在尸骸星球上,當研究所里的人和空間以完全一致的比例被拉長時,人便成了鏡中人,依然稀松平常的吃喝拉撒,與往常并無區別。
除非哪天鏡子爆裂了,世界崩塌了,那么鏡中人或許能在鏡子破裂的瞬間,驚鴻一瞥的看見另一個世界。
目前在尸骸星球與研究所基地雖然被拉長了很多,但尚且能維持住。
鏡子里的世界還算穩定。
基地和外界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區別,以量子態存在的能量型實能的傳遞速度并不會受到距離被物理拉長的影響,這樣的傳遞距離對量子態而言幾乎等若不存在。
研究所里具備量子態的事物主要有兩大方面,人工智能與人的思維。
人類維持相對恒定的思維速度與身體層面的變化,稍微會帶來一點錯位感。
在人與外界產生信息交互時,大腦里的量子風暴運轉與五感神經傳遞信息的速度稍微錯位,出現了時間差。
大腦思維里產生一個念頭,誕生一粒量子規律,再傳遞給神經遞質。
被拉長的神經遞質從軸突末梢出發,再到抵達下一個樹突的時間變長了。
這會導致人的意識對時間的判斷力出現錯誤認知,誤以為時間變慢。
人腦思維會產生錯判,潛意識里誤以為自己的思維加快了。
其實并沒有快,只是人體內神經遞質傳遞信息的速度變慢了。
絕對時間的流速根本不受速度的影響,所謂的時間流速變慢,只不過是身處這環境里的“面條人”的錯覺。
過去,所有的光速運動都是在曲率泡的保護之下,人體相對于原三維空間根本就等若靜止。
人的求知欲永遠沒有止境。
盡管人類的飛行載具已經實現五百倍光速的超曲飛行,但人類依然想知道在沒有曲率泡層的保護之下,人體以純物理位移的方式在原三維宇宙中飛行時會發生什么。
比如人會不會變成光,又或者純粹的能量?
在什么時候變成“光”?
是怎樣的“光”?
還有,根據實能定理,人類已經證明空間永恒,時間恒定,飛行速度達到光速并不會讓時間變慢又或者是靜止,那為什么那些擁有超前視野和驚人智慧的古代科學先驅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堅定的認為物質飛行速度抵達光速,又或是靠近黑洞時,時間流速會變化?
沒人敢小瞧古人的智慧,為什么睿智的古人會產生這種明顯的錯誤認知,本身就是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學者們曾就此進行過無數揣測,也一直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尸骸星球旅行的意義,除了復活陳鋒之外,本也是一場超大型的科學實驗。
在這個計劃執行之前,學者們已經做過很多次模擬實驗,將不同的生物裝在無保護的載具里,再加速至無限接近光速。
動物實驗表明,在相對恒定的加速狀態下,只要空氣、壓強、水等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依然滿足,在飛行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實驗動物依然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