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時間走到2943年,自無名艦隊化整為零以來已經23年過去。
在這二十余年間,各小分隊嚴格執行了“快速繁衍、膨脹兵力、分散突進”核心方針,局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自2920年后,各小分隊中快速繁衍的第四代無名之輩早已陸續成年,走上了各個工作崗位。
有人已經開始接受高強度的進階軍事訓練,有人已經成為各個生產力板塊的骨干成員,還有人已經進入核心研究機構,將學習與工作完美結合在一起。
當初周東來提的要求是,等2960年至少得有8000支小分隊抵達云頂星域,且每支小分隊的人員數量不得低于200萬。
但很顯然周東來的考慮過于保守,到目前為止,無名艦隊現存小分隊數量為9801支,拋開核心艦隊不算,其余小分隊的平均人口規模為每支分隊的平均艦船數量為其中有人艦船無人艦船無名艦隊總人口已從當初的不足三億提升至192.21億。
整個艦隊的總體艦船規模,已經達到了4135萬艘。
比之當初被迫分散前進時的12萬艘,已經膨脹了344.58倍。
這數據對比極其直觀。
會有這樣顯著的變化,核心原因在于艦隊將重心從隱蔽變更為不惜一切代價的快速發展。
化整為零后的小分隊放棄了絕大部分隱蔽需求,但凡有機會便會高效率收集能源與物資,再以極高的效率將資源轉化為人口與綜合實力。
新的路線帶來了新的局面。
雖然持續有小分隊因為暴露行蹤而被追擊摧毀,但艦隊整體實力的擴張速度依然遠遠壓過了被敵人消磨的速度。
改變很明顯,但這倒不能說以前的潛伏前進策略錯了。不能因為現在的發展就否定過去的路線。
不同的時代科技背景決定了不同的方針路線。
在人體冷凍技術、曲率空間內的實能精煉技術與可在曲率空間中使用的最新超高效率與復雜多晶體結構物質合成儀這三項核心技術成型之前,艦隊化整為零后無法快速形成戰力規模,想發展也沒有發展空間,暴露行蹤的結局很可能只是被敵人迅速蠶食殆盡。
時代不同了。
同時這也稍微給當初的自由意志聯盟引起的內亂翻了案。
從最終的結果看,自由意志聯盟雖然引發了內亂,但又在短期內提升了艦隊戰斗力,還為化整為零的分散突進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啟蒙。
某種意義上,如果當初的自由意志聯盟脫離艦隊后打的主意不是逃亡,而是分散行軍,那么那批以奧菲羅斯·凱奇為代表的自由意志者想脫離艦隊另起爐灶的想法其實是正確的。
也必須考慮客觀條件,那時候“命運公約”尚未成型,意志無法統一,艦隊貿然分散的結果必然是導致局面徹底失控。
時代的局限性讓人類在前進的道路上,總不得不付出階段性的代價。
功過分兩說,總之凱奇父子與自由意志聯盟不用再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這批人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為無名艦隊與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部分小分隊發生的變化尤其翻天覆地。
這些小分隊的發展特別好,綜合實力穩定提升,艦隊規模今非昔比,堪稱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