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9艦隊在行進道路上也沒閑著,沿途一直在快速改造生產艦的功能,進行產量爬坡,且已經儲備了不少材料,抵達時8119艦隊的新材料產能剛好達到極限,且第一時間開始將儲備材料用在工程艦改造上。
如何快速建造天洞,既是管理問題,又是生產問題,同時還是個數學問題。
建造天洞這事并非孤立存在,是由一條龐大的產業鏈組成,牽扯到方方面面。
基礎科研工作者的任務是完成工程艦的核心原理設計,以及完成天洞與漿磁風暴層的數據模型建立。
工程師的任務則是與科學家一同開動腦筋,不斷設計改良工程艦的性能與設計方案。
生產人員則要將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理論轉化為現實。
在天洞工程艦之外,還得有部分科學家要繼續分析漿磁風暴的能量特質,以盡快實現外部能源的更高效率收集。
同時還得有部分生產艦要在外層修建更多的能源收集艦,以及持續產出建造能源艦與工程艦所需的其他材料。
要讓能量變成最終產物“天洞”,需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環節。
在這過程中,得將每一步都控制到極其精準的程度,再將每個不同環節里的資源分配,用看似原始,實則永不過時的微積分數學方法進行計算,還得考慮戰爭與其他人類艦隊抵達,生產力繼續拔升等等變量因子,才能完成最完美的規劃。
在超級人工智能的幫助下,路廣達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了這完美規劃。
在8119艦隊抵達數小時后,復眼奴族軍隊出現在不遠處。
沒有任何寒暄與試探,6322與8119的聯合戰斗部隊與這支有八千余艘大艦的敵軍直接交火。
對方的艦船規格統一,圓盤型,直徑均為二十二公里,通體如編制鳥籠狀。
主要作戰方法為從鳥籠縫隙中飛出大量金屬骨架狀的仿生飛鳥。
人類軍隊早已不是第一次與這類奴族打交道。
人類將其命名為鳥籠大艦。
初期時,鳥籠大艦對人類造成了極大威脅。
綜合戰損對比為一艘鳥籠大艦可以兌子掉三到四艘人類主力戰艦。
不過隨著近十年來人類的技術繼續革新,技戰術手段持續升階,智慧戰械性能再度拔升,童玲遍布整支艦隊的徒子徒孫初具規模,作戰經驗也愈加豐富,在實力對等的情況下,雙方戰損比基本能做到一比一了。
在正常情況下,8000艘鳥籠大艦倒是可以輕易壓倒一支人類小分隊。
但很顯然,6322不是普通的“小分隊”,這分明就是個大隊,具備戰斗力的戰艦數量達到萬艘。
剛剛抵達的8119艦隊更不普通。
8119在生產力與人口上雖然遠不如6322,但作為護航艦隊,這些年來8119所經歷的戰事數量是普通艦隊的三倍有余,還依然頑強屹立。
特殊的處境造就了8119艦隊的特殊氛圍,這里的一百二十萬人口中,有著接近一百萬的戰斗人員。
8119的四千二百艘艦船里,也有整整三千艘戰艦,并且更是精銳中的精銳。
交火只持續了短短三個小時。
8000艘鳥籠大艦非但沒能突破聯合艦隊的防線,攻擊到里面的生產部,更是被迅速沖擊得七零八落,僅有不足300艘成功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