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變蛟和王輔臣命令龍騎兵在前,重騎兵在后。
一萬龍騎兵中,有五百是裝備了線膛槍的龍騎兵散兵,他們能在顛簸的馬背上準確擊中敵人,而且每一名散兵還另外配備了兩桿雙管火銃,雙管火銃射程五十步;另有五百騎炮兵,裝備了戰馬牽引的三磅炮。其余的龍騎兵,都是裝備了燧發槍的龍騎兵,配備有刺刀和馬刀,這些龍騎兵既可以下馬拼刺刀,也可以在馬背上拔出馬刀,當成輕騎兵作戰。
龍騎兵排列著整齊的隊形,王輔臣冷眼看著沖過來的清軍騎兵,當雙方距離還有大約三百五十步的時候,他手中的方天畫戟往前一指,大喊道:“散兵向前,開銃后立即退后!”
裝備了線膛槍的五百散兵從隊形中策馬走出,端起線膛槍,瞄準了沖過來的清軍騎兵。
“轟轟轟”騎炮兵的一百門三磅銅炮發出轟鳴聲,呼嘯的炮彈向三百步外的清軍騎兵陣型砸了過去。黑色的炮彈落入清軍人群中,被擊中的清兵連人帶馬都被砸成了飛散的血雨肉末。落地的炮彈彈跳起來,改變了方向,又砸向另外一名清兵。
畢竟戰馬體積大,肉厚實,每一發炮彈最多也就能砸翻四到五名清軍騎兵,就失去了動能。一百門三磅銅炮一輪射擊,打翻了大約二百五十余名清軍騎兵,也并非全部擊斃,更多的清兵是戰馬被打死,跌落馬下。
炮手們也沒有再裝填彈藥,立即把戰馬牽過來,掛上彈藥車和炮車,迅速爬上車,驅趕著戰馬離去。
“蠻子火炮打完了,他們來不及裝填!我們沖上去就是勝利!”濟爾哈朗大喊道。
距離剩下一百五十步,王輔臣大吼一聲:“開銃!”
“砰砰砰”五百支線膛槍接二連三的吐出火舌,白煙彌漫,沖過來的五千清軍騎兵當即人仰馬翻,倒下了好幾百人。
其中一名散兵發現了清軍人群中穿著鮮艷鎧甲的濟爾哈朗,于是瞄準了他扣動扳機,只可惜距離遠了,一名戈什哈給擋住了子彈。
高速旋轉的子彈擊中了濟爾哈朗身邊那名戈什哈,那名清兵慘叫一聲,從馬背上跌落,旋即被后面疾馳的戰馬踩成了肉泥。
獻血噴濺到濟爾哈朗的臉上,把他嚇了一大跳。他連忙壓低了腦袋,以免莫名其妙的被人以那種神銃給打死了。
清軍其實也曾繳獲過淮軍的線膛槍,當他們看到槍管內凹凸不平的時候,還弄不明白那是干什么用的。后來清軍也曾經試著給這種武器裝填子彈,可是弄了半天,也無法裝填進去。后來還是湯若望告訴了多爾袞,這種武器的使用方法。
但清軍一直無法仿制出線膛槍,造出來的線膛槍不是炸膛了,就是子彈卡主裝不進去。僅有的幾支線膛槍,他們發現裝填困難,唯一的優點就是精度高,射程遠。
線膛槍如果沒有配上米尼彈,射速就非常緩慢。而李國棟沒有去爬米尼彈的科技樹,為何人類歷史上米尼彈步槍只存在了短短十幾年,就被后裝槍取代了?就是因為有了米尼彈的技術后,在基礎材料技術方面,距離后裝槍已經不遠了。事實上,在米尼彈步槍正式大規模列裝之前,普魯士就已經出現了后裝線膛槍。只是腦筋死板的英法認為,用嘴巴吃東西才是高貴的,哪里有從后面灌食物進去的?德國人的德萊賽步槍被人諷刺為灌腸槍。
所以李國棟盡管也考慮過米尼彈技術,可是經過多次失敗之后,就放棄了這個想法,準備等蒸汽機研制成功以后,再一次性的上后裝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