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軌馬車很快就在上海投入了運營,票價是分段計價制,最低票價一文銅板,最高三文。
那個年代,三文錢對于一名窮人來講可不少了,一文錢可以買到一個炊餅。一般的窮人一頓飯也就吃一個到兩個炊餅,三文錢可以吃兩頓飯了。
從價值來講,明朝的一兩銀子折合現代三百塊錢人民幣,一兩銀子可換到一千文銅板,一個銅板折合三毛錢人民幣。但事實上,明朝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遠大于三百人民幣,一文銅板的購買力相當于后來的一塊錢人民幣,三文錢的購買力相當于三塊錢。
但事實上在上海需要乘坐有軌馬車上下班的人,就不會太窮。一名普通的紡織廠工人,一個月的薪水有三兩銀子;技術高一些的,有五兩到八兩銀子的薪水。工廠里面當賬房、管理人員的,每個月都能拿到十幾兩到二十多兩銀子的薪水。
即便是工資最少的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有三千文錢,每天花上六文錢乘車上下班,對他們來講也不是承受不起的事情,更何況一些住處距離上班地點較近的人,坐車花不到三文錢,一般來講花上一文到兩文錢就可以坐車去上班了。
這種有軌馬車的車門是敞開式的,從前門上車,后面下車。前門上來有一名趕車的車夫,要從后面下車的時候,有一名售票員。上車之后,車夫會把該站點的票給乘客一張。到了下車的時候,乘客把上車時拿的車票遞給售票員,售票員再根據他乘坐的車站來收錢。
有軌公共馬車投入運營之后,生意非常好,大批工人、普通職員都喜歡乘坐有軌公共馬車上下班,這種車對于他們來講,完全在經濟承受能力之內。
在這種有軌馬車出現之前,一些職員休息的時間去最繁華的商業街購買商品,只能去乘坐昂貴的出租馬車。有了有軌馬車,他們就可以乘坐有軌馬車了。
雖然有軌馬車對出租馬車的生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出租馬車的生意仍然十分火紅,畢竟現在的上海已經是一座擁有兩百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市面積極大,城市的東西長度達到了二十多里,南北寬度達到十五里,遠遠超過了南京和北京的規模。
東林黨的中心,從東林書院悄悄的轉移到上海東林商業區。所謂的東林商業區,包括了東林江南銀號、銀號住宅樓、東林江南銀號周圍的商業街等,邊上還有幾座豪華旅館和幾座正在悄悄取代秦淮河的娛樂中心。
而有軌公共馬車有固定班次的,晚上過了十點就沒車了。那些要去娛樂場所玩的士子、富家公子、富二代之類的有自己的馬車,但是他們的一幫狐朋狗友未必有自己的車,所以他們一般都喜歡乘坐出租馬車。
有軌公共馬車正式投入了運營后不久,工部尚書宋應星就親自來祁家兄弟的造車廠登門拜訪了。宋應星先是稱贊了祁家兄弟創辦實業所取得的成績,隨后他又說了一件事。
“公共馬車取得了成功,我們現在需要修建上海到南京的長途有軌馬車線路。這種車的運輸量極大,我們可以修建一條從南京到上海的長途有軌馬車線路,這樣來往于南京和上海之間的各大城市的人們就方便多了。”宋應星說出了李國棟告訴他的方案。
其實這種長途有軌馬車線路,就是鐵路!
南京到上海的鐵路,被稱為京滬鐵路。對于修建京滬鐵路的提議,其實宋應星從心里面并不是很支持,因為江南的水路交通異常發達,根本不需要修建一條鐵路。雖然說宋應星和孫家正在根據李國棟的要求研制蒸汽機,一旦蒸汽機誕生,就可以出現火車。可是他們也認為,蒸汽機可以安裝在船上也一樣,沒必要在水網發達的地區修建鐵路。
畢竟在這個時代,水上交通是最快的交通方式,也是運輸量最大的交通方式。誰能想象得到未來出現了火車,陸上交通的速度將會遠遠超過水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