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十年前,公元1617年,明萬歷四十五年。
李進理當時有兩個兒子,李朝龍與李朝虎,二人相差三歲,當時李朝龍二十一,李朝虎十八。
在前一年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時,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永陵鎮建立政權‘大金’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后金政權。
對大明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鞏固邊疆,全國開始強制服兵役,老族長家正好分了一個名額,上命所差,不能抵抗,老族長的意思是讓老大,李朝龍去。
可是李朝虎卻不同意,說大哥乃家中長子,是一個家族的傳承根系所在,不能有失,這兵役他去,李朝龍與他爭搶,可是李朝虎去意已決,以死相逼,最后一家人含淚同意李朝虎去服兵役。
開始他們服兵役是在陜西的榆林鎮(又稱延綏鎮),也是明朝為了防御蒙古與后金建立的九個重要軍事重鎮之一,對了這九個軍事重鎮還有一個名字,九邊。
可是后來遼東軍情吃緊,他就跟部隊增援遼東鎮。
參加了幾場小規模對韃子的戰斗,由于表現積極,作戰勇猛被提拔為什長,手下跟著一批從湯溝鎮走出來的老兄弟。
戰場之上,長官喜歡把一個地方出來的兵編在一起,這樣可以提高戰斗力,畢竟這些人都是親戚連著親戚,上了戰場是真拼命,有個成語形容為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這里再提一句什長,這個是明朝營兵制的一個最小軍官的稱呼,手里管十個人,類似于小班長之類的。
與明朝的衛所制的小旗地位相當。
這里提一嘴,明朝兵制有兩套體系,一個是衛所制度,這個是朱元璋時候就建立下來了,比較有名的就是電視劇里經常聽到的朵顏三衛,還有錦衣衛,對了百戶,千戶,這些就是衛所制的官稱。
而營兵制最早成體系是在明中期,正德年間,經過土木堡之變之后,衛所制開始顯露弊病,于是開始大規模的募兵,形成了營兵制。
而衛所制度與營兵制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衛所制度有著很強的繼承性,父傳子,世襲軍戶這個詞就是衛所制度下的產物,你爹當兵,你就要當兵,世世代代當兵。
可以說這算老朱埋下的禍根,導致了很多悲劇,這里不提。
營兵制度就是召集農民當兵,當然也有從其他衛所里抽調出來當兵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戚繼光的戚家軍,這就是營兵制度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