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如此悠閑,其余眾人自然是在冥思苦想,奮筆疾書。
自然也是有幾句好的,得了翰林院學士的上佳的評價,有了幾句上上的詩詞歌賦誕生,只是背后的幾位老學士總覺得差了些什么。
雖然皇室、天青華宗、六玄門、浮屠寺等大勢力手下的高才確實作出了些精妙的詩詞佳句來,但總總沒有那種驚艷的感覺。
直至魏莊吃畢了席上的美食,終于在香將燃盡時動起身來。
“飽了,且待我替華夏伸伸懶腰。師妹,為我磨墨。”
上等的湖筆,細膩香醇的徽墨,潔白如玉的宣紙,堅而不燥、細而不滑的端硯,這架勢氣派,自然得符合身份與那五千年的文化底蘊。
女子磨墨,男子提筆,揮灑自如,端正的小楷字落筆紙上,停筆,揉成一個紙團給它丟進了湖心。
“我說師兄,你這最后一步有什么深意嗎?”
不,只是無端手賤,必然得管住這一雙賊爪子。
只是待香火滅盡,主持者待宣布結束之時,突然金光大作。
湖心之上飄來兩個字:
“絕頂!”
未有半字評語,只是將那小楷字寫作的詩詞一首首呈現在湖心上空。
言情一曲,引蘇子之詞,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詞句并未有過多辭藻修飾,卻在虛實的景物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凄清幽獨,黯然魂銷之情意,生死一線,天人永絕,隔斷兩處相思,哀聲不絕,卻只能枯槁而坐,空對孤墳。
言事一則,請杜少陵之古今第一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全詩著重刻景著畫,形、聲、色、態,一一具現,縱橫時空之間,由異鄉飄泊而至多病殘生,白發日多,護病斷飲,又感慨時世艱難,憂國傷時,這為國為民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最后美人一詩,選的自然得是浪漫的仙人青蓮居士寫那位大唐盛世的象征的那首清平調了。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盛世繁華,水中撈月,這位大才子雖未見過貴妃之面,全詩也未入她身上半尺,卻讓人浮想聯翩,仙人自現。
眾人皆為這三首詩詞沉迷,誦讀之下,不僅是合轍押韻,其中的情味景致更是聲、色、情皆入得心去。
“阿彌陀佛!老衲……”
“你給我坐那!”
枯玄和尚似乎又是有了感悟,正想站起身來說些什么,卻被天靈仙子幾人給壓了下來。
來一回你感悟,來一回你感悟,你吖砸場子的是吧!
只是壓住了老和尚,天外邊幾乎是飛奔而來的幾位翰林院老學士們可就壓不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