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牛人。
張如京向宋遠亭介紹完芯片的前景后,語重心長的說:“小伙子,歡迎加入華國芯片行業……”
臨走時,還送了他幾個掛飾手電筒,上面寫著:“愿主照亮前路……”
就這樣。
宋遠亭辭去了在英特爾的工作,回國加入了中芯國際(中海)。
接受工作的時候,他的工作職責是,做中芯資深副總楊是寧老師的助手,協助他在研發部門推廣“結果導向”等企業文化。
宋遠亭知道,集成電路的尺度到了納米級,一個指甲大的芯片有幾十億個晶體管。
超凈車間的要求是每立方米少于10個甚至1個塵埃,塵埃的大小界限也因為技術的升級而提高。
這一切,是整個產業的規律,是那些成天打了雞血喊口號的人無法想象的。
就是各國的領導,也不可能拍腦門就整出一條產業線來。
集成電路,芯片!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奇跡。
從設計到研發,從研發到生產,出現的問題指數級增加,如果沒有一流的管理,結論就三個字:不可能!
而且,他接受工作時,張如京博士還向他保證,就是不再做芯片制程了。
因為張如京了解到。
讓宋遠亭這樣的人才單純的做一名工程師或技術員。
并不能體現他的價值。
需要他,把國外的先進文化和技術觀念帶回來。
改變整個工廠。
影響更多的人。
……
沒想到,建廠后才第三個月,中芯公司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讓他不得不接受了中芯一廠的晶圓制造部門經理的職責。
這時,中芯一廠問題很多。
張如京博士讓心腹副總楊是寧兼一廠廠長。
一廠剛剛成立時進的機器,大都是便宜的、生產系統內存的機器。
現在要跟上國際大廠,跟上正規得多的生產線,自然困難重重。
以晶圓加工的機器為例,一廠全是日本生產的“荏原”設備,那可以說是晶圓加工機器的恐龍。
國際大廠則是清一色的“米特”設備,全球第一大設備廠商應用材料的產品。
這時,“米特”的輸出效率是每小時34片,“荏原”是每小時24片。
別看差得不多,加上良品率等多重指標,成本直接差一倍。
讓人家怎么比?
其時,還有許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張如京要找宋遠亭來做企業文化。
因為他們只看得到晶圓和產能,并不重視合作等軟實力的重要性。
尤其是從英特爾其它部門一起回來的華國同事,也“嘲諷”宋遠亭在旁邊看熱鬧,不親自動手干。
在內憂外患之際,宋遠亭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初衷,重新回到一線做部門經理。
文化就是價值觀,價值觀通過行為體現出來,如果宋遠亭繼續只動口不動手,同事們就更不相信文化,尤其是合作文化在半導體行業中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