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張曉在另外一家店買了兩份豆皮,給手中的豆皮來了一個特寫:“你們看,這家店主打的小吃是豆皮。一層豆或蛋混合的皮在鍋底,上面是糯米混合些碎的火腿腸丁及香蔥等,慢慢地烘烤出來類似鍋巴一樣的吃食,吃起來很有有風味的,咸香脆脆適口。”
說完他又夾起了一塊,一臉享受表情的吃了起來。
“可比克大軍已就位,隨時等待曉哥放毒!”
“老壇酸菜牛肉面大軍已就位,隨時等待楊哥放毒!”
“生煎包大軍已就位,隨時等待曉哥放毒!”
“來來來,誰怕誰呀?正好今天我過生日,我媽給我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怕?”
“求求你們了,哪位好心人施舍一點吃的呀,實在是扛不住了!”
“樓上一看就新來的,看曉哥的直播,不隨時準備一點吃的你能扛過去?”
......
隨即,在坡子街從頭逛到尾,他們吃飽之后午休了一會兒,下午便準備前往岳麓書院參觀一番。
等到了岳麓書院之后,張曉又照例先簡要介紹一番:“岳麓書院,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華夏文化史、教育史上的驕傲,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培養了眾多杰出的人才。”
“院以山名,因院盛。岳麓書院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在岳麓山下。人視岳麓山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是衡山之麓,因而得名岳麓。岳麓山近市而不喧,林深而泉甘,因而為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
“岳麓書院是在宋初興辦書院的熱潮中正式創建的,創建人為當時的潭州知州朱洞。公元976年,朱洞把僧人興辦的學校擴建為書院,有講演五間,舍五十二間,于是岳麓書院誕生.....”
然后,張曉與陳曦來到了講堂之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兩張椅子。
“講學是書院的核心部分,講堂上擺放兩張椅子,古時候以辯為教育方式,兩位老師就一話題展開辯論,學生偶爾也可參與其中,事物是越辯越明,而如今我們的應試教育,采取的是灌輸式,,我想問問你們,關于應試教育有些什么看法呢?”
“誒,應試教育也是時代的無奈啊....”
“我覺得吧,素質教育是需要錢堆出來的,應試教育在現階段有它的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越長大越覺得我國的應試教育實在是,太牛批了。”
“工業化教育,利于普及教育,不利于培養領域大師級人物。”
旋即,張曉又看向陳曦笑著問道:“話說,你有啥想法沒?”
陳曦思忖了片刻,說道:“唔,我認為吧,華夏應試教育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教育,為我國培養了大量人才,值得全世界的國家學習,傳承自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祖宗之法是不可以變的。應該全面抵制素質教育,發展衡水模式,讓下一代都可以考上清華北大。”
“嗯,你說的也有道理。”
張曉語氣感慨道:“接下來,皆是我一家之言哈!!我們長期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應試”本身就能鍛煉人的各種素質,“素質”也不可能完全與“應試”對立起來。”
“我個人認為,華夏式的應試教育方式應稱之為“工業化教育”它的典型特征是......”
“嗯,不愧是曉哥啊,還是能一如既往的表達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