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得分析其中的道理,作者為什么這樣子寫。
換做是旁人的,易澤絕對寫上成分贅余,語義重復,羅里吧嗦不夠精煉之類的東西。
但對于先生的敬畏,以及之后試卷批改時老師可能有的責備,易澤還是相當的從心,絞盡腦汁寫上去似是而非的套話空話。
這樣寫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的,但要求一個年歲不大的孩子,能對先生的文章有什么理解,實在是太過于強人所難了。
說實話,先生的文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紀,有了一定的閱歷,而后對于社會對于人生,有了較為充分的認知之后,才會覺得厲害,才會有更深的感觸。
就好比紅樓夢,年少之時去讀,只覺得了無生趣,每天都是些家長里短,分外的無聊,還不如看點武俠小說,體會刀光劍影的熱血爭斗。
不同的年歲,人的認知會有不同的變化。
人不是動物,一切都刻在了基因上。
動物出生不久,就能夠學會捕獵的本能,基因中的記憶,讓他們能夠迅速的學會如何在野外獲取食物。
人類沒有這個功能,小孩子你不教他怎么用筷子,那他就只會手抓飯了。
當人成長到面對現實的時候,就可以去通讀先生的著作了。
每一次通讀,都是一次成長,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活著的作家余華就曾經提到過自己對于魯迅先生,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看法。
余華曾經提起過,以前自己這一輩子最討厭的作家就是魯迅。
原因自然也很簡單,都是在小時候被逼著看魯迅,認為先生的文章沉悶,無聊透頂,一直要讀,一直不明白他到底在寫什么,還總被要求全文背誦。
有一次余華被先生的著作絆倒了,摔了一跤,就罵了一句“他媽的,都過時了,還要出來捉弄人”
后來他讀書畢業,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但就是沒有讀過先生的一個字,知道他自己也成為了一個作家。
成為作家之后,有的文學評論家說他的作品有先生那味了,余華還十分不高興,覺得別人是在貶低他的作品。
時間來到一九九六年,當時有一個導演想要把先生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就找到了余華,讓他幫忙策劃一下如何改編。
余華原本是想著拒絕的,畢竟自己也不喜歡先生,但實在是壓不住對面給的太多了,那個時候余華也缺錢用,就一口答應了下來。
收錢辦事,余華當即就在書店里買了一套先生的作品集,晚上開始在燈光下閱讀這些他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作品。
讀的第一篇就是先生的狂人日記。
這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
當時余華就被嚇了一跳,心想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了。
余華本身就是一個作家,他心里清楚得很,有些作者就是想讓筆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費力寫了幾萬個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后面余華讀到孔乙己的時候,時間已經很晚了,當時他直接給那個導演打了個電話,說不要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往后余華去挪威演講的時候,對聽眾表達了自己對于魯迅的看法,說了這樣一句話“當一個作家成為了一個詞匯以后,其實是對這個作家的傷害。”
演講結束之后,一位教授走過來對余華說道“你小時候對魯迅的討厭,和我小時候對易卜生的討厭一模一樣。”
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對于魯迅的評價更加直言不諱,就一句話“如果我能寫出阿q正傳,我寧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許多著名作家,對于先生,那都是帶有著相當大的敬意的。
一來是先生作品之中體現出來的東西,實在是太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