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也就是古文的趣味性,不同的人,往往能看出不同的意思。
比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中的“知”,在古代的意思有多豐富
知道,了解,還是通“智”
因此,后人看前人,永遠會帶著一副有色眼鏡。
絕對的公正,那是不存在的。
前任遺留下來的思想文化,后人只會選擇性的進行吸收。
往往被吸收的部分,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孔子的形象以及學說,被歪曲的有多厲害
紀曉嵐的形象以及貢獻,被扭曲的有多嚴重
往事歷歷在目,實在讓人觸目驚心。
而接下來大屏幕上出現的這個題目,涉及到的主人公,則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人物了。
他的故事,他的經歷,他的思想乃至于他的貢獻,在網絡上傳播的有多離譜,現場的觀眾都心里有數。
至于頭銜,那更是多得不得了。
好的也有,壞的也有,不好不壞的,那也有。
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誰知道呢
只是史書上的文字,大多說他是一個暴君而已。
但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寫就史書的人,背后又有沒有不為人知的思想斗爭
亦或者不同的時代里,因為現任老板的壓迫,史官們也不得不從心一波,刻意的就某些史實資料,進行避重就輕的描述
這些都是吃不準的事情。
避重就輕的描述,往往能夠改變一件事情的本來面目。
好比說兩個人打架,打的鼻青臉腫,去調解的時候詢問緣由,那肯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但事情真相到底如何,還得各種取證,或者調出監控。
現在各種監控滿天飛,因此查找到事情真相,哪也沒太大的難度。
但是放在古代,別說監控了,就是目擊者都未必有多少。
而人眼作為世界上最為虛假的監控,其接受到的信息,再通過大腦的加工之后,會產生多少變化,這誰知道
比如說有人只看到了男人當眾毆打他的妻子,就認為這是家暴,是男人的錯。
但誰知道,這背后,到底是誰的錯
或者是捉奸在床,或者是絕望之前的歇斯底里。
眼睛會欺騙人,大腦也會欺騙人,就連手機攝像頭,那都自帶美顏學會了欺騙人。
因此,當大屏幕上的題目出現的一刻,觀眾們便開始嘰嘰喳喳起來了。
彈幕上,直接爆滿。
因為這個人,他的爭議性,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