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肯定是不會的。
文章寫出來,那就是給人看的,要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傳遞自己的精神世界,那必然是要大家都看得懂才行。
寫一篇文章,大家看不懂,或者每個人的理解,都大相徑庭的話,還傳播個屁思想。
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無論讀者怎么變,他們看到的始終都是哈姆雷特。
而不是這個人看,誒,哈姆雷特,那個人看,哇,哈利波特。
儒墨法名道陰陽,大家思想不同,學說不同,想要傳播思想,除了到處跑之外,那就得著書立說,將思想傳至后世。
因此,意思準確,是基本的要求。
不然讀論語的,體會出了清靜無為,這叫什么事情
因此,孟子這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個“后”里面有多少深刻的含義,現在人只能通過猜想論證來得到解答。
但即便是這樣,因為簡體繁體之間的變化,因為幾千年來詞義的改變,原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足夠爭論一輩子了。
是單純的指“后代”,還是指“沒有盡到后輩應該盡到的責任”
意思解釋的不同,那整句話的意思就會截然不同。
孟子如果有電腦,有鍵盤,還用得著這么摳摳搜搜嗎
寫本書還得注意字數,注意不能太多。
字數太多,竹簡也就更多,那別人看起來,費勁。
攜帶起來,那也不方便,也大大增加了失傳的風險。
因此,想要更為廣泛的傳播思想,這些承載自己思想的作品,就不能太過于長篇大論,必須做到極度的精簡。
有些人稱,前面提到過的,統統省略,能夠用一兩個字說完的意思,堅決不用一句話。
這樣做,作品的篇幅會大幅度的縮水,意思也會更加的難以捉摸。
但好在自己的書更加容易傳播起來了,別人推薦給朋友,只要拿一卷乃至半卷竹簡就行了。
不然,當有人喜歡你的學說,要推薦給別人,還得雇幾輛牛車過來拉竹簡,這多麻煩。
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歡麻煩的,能夠直接解決,那就是最好。
至于讀到自己著作的人會產生什么樣不同的思想,那孟子也決定不了,只要大方向上沒錯,那就行了。
至于個人的理解,那都不重要了,核心不變,則道理不變,其余的旁枝末節,那都可以忽略不計。
就好比有人從“無后為大”這四個字中,悟出了人不能沒有后代這樣的理解,這有錯嗎
沒有,反而很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人就得多生孩子。
而悟出了人不能不盡到為人子孫的責任,那有錯嗎
也沒有錯,這正是儒家強調的“孝”中的一部分。
至于還有其他的意思,那也無妨。
萬變不離其宗,這句話里面重點是后面嗎
不是,主要是前面,那個“孝”字。
至于后面,再怎么理解,一般人也不會偏差的太厲害。
真要理解出了什么后面,后來,未來這樣的意思。
那說明讀著書的人壓根就不是孟子的受眾群體。
那再怎么理解,也沒有妨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