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地方上實行的是分封制,通過分封,將子嗣和有功的大臣派往各地,而后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
這套制度實行了幾百年了,有著深厚的基礎,穩定的套路,是不少秦國大臣們的首選。
但秦始皇并不是這么想的。
以后人的眼光來看,郡縣制未必就有什么大不了的。
一般中央集權制國家,都會采取以中央管控地方的制度,在如今,以中央統一地方的制度,是理所當然的,也是深入人心的。
但是在當時,人們并不會這樣想。
或許說并不理解。
畢竟現成的制度就擺在那里了,周朝分封制用了八百年,已經是一套成熟的制度體系。
只要把幾個兒子往地方上一放,然后大家各管各的,一片祥和。
雖然過的個一百來年,大家就都不認識了。
宗親血緣這東西,時間一長,其帶來的強力紐帶就會土崩瓦解,每個諸侯國都有著各自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武力,因為利益產生的家族內斗,那也只是時間問題。
周朝分封制想的也挺好,但最后不還是大家互相攻伐,人腦子都打成了狗腦子,足足打了五百多年。
八百年天下,打了五百年,實在不是什么成功的制度。
因此,分封制雖說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但是郡縣制,卻也是時代進步的一種重要體現。
在當時,有不少學派還是蠻贊同分封制的。
比如說儒家。
開派祖師爺孔子的思想,就是要恢復周禮,也就是回到分封制的時代。
圣人尚且如此,徒子徒孫們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而且當時朝堂上,儒家子弟并不少,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換做是一般的皇帝,可能就直接選擇了分封制度了。
但是秦始皇并沒有這樣做,他要的不是繼承,而是創新,以及顛覆
如果說始皇帝一統天下,存在著某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說六國博弈的失敗,秦國代代賢明之類的外在因素的話,那么,郡縣制的推行,則將統一的持續,成為了一種必然。
郡縣制將天底下所有土地,全部劃歸到了中央的管理之下,從此再也沒有什么國與國之分,天下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大秦
周朝創立下來的分封制,導致了各地的百姓,擁有著不同的君主,以至于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風俗習慣,完全不同的貨幣體系,以及差異很大的文字內容。
而始皇帝所推行的郡縣制,直接改變了這一點,從此天底下所有的百姓,只需要信奉一個國家,那就是大秦,也只需要知道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皇帝。
這種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帶來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后世歷朝歷代,不論時間怎么變化,不論坐上那個位置的人是誰,一切制度,都是在秦始皇所制定的框架里修修改改,即便朝代更替,分分合合,但是打過來打過去,這片土地,也依舊是中華。
這也就是秦始皇的厲害之處。
他的厲害點,不在于一統天下的豐功偉績,而在于將統一的觀念,帶給了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從此,華夏不再是一盤散沙,中華成為了一個具備著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偉大民族。
如果要對比的話,自然要拉出西方同時代的人來進行一波橫向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