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朝野上下的隱患。
而火來逐客令沒有下達,自然一如舊法,遵從秦國施行百多年的求賢令精義。
“地廣者,粟多”
“國大者,人眾”
“兵強者,士勇”
“松柏之山,為一塊塊石頭堆積而成,方有如今雄奇之態。”
“大河,大江,探詢源頭,不過涓涓細流,行過諸夏諸地,成就滔滔之勢。”
“王者不卻眾庶,能明其德。”
“道,無四方上下之分。”
“秦國一天下,是必然,民何有諸國之分,民就是民,秦國行此道,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秦王所成始皇帝陛下也。”
“儒家”
“儒家的路,數百年來,之所以長存,之所以壯大,同樣如此,而諸子百家中那些不住凋零、淪亡的小家。”
“大同小異。”
“道家”
“數百年來,不過一群道者修行,而道的存在,數千年來一直有。”
“非道家而出道者。”
“儒家”
“上皇三皇五帝歲月的仁德之舉,亦是儒家之道,雖無儒家之名,深涵儒家精要。”
“你為儒家掌門,當知此道。”
道
大道
小道
百家之道
萬道皆是道,道也是道
伏念真的明悟,那么,儒家接下來的危機會輕而易舉的化為優勢,若然執著于一些事情,許多事當坎坷。
“”
“師叔”
伏念沉吟片刻,并未出言辯駁。
“儒家之儒”
“儒之本意如何”
“而今儒家上下,能知儒之本意鮮矣。”
或是因談及一些事情之故,荀夫子此刻來了些許興趣。
“儒者”
“司徒之行,明悟生死,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
“此為儒之本意”
伏念直接應道。
“哈哈,不錯。”
“不錯”
“協理陰陽,順應造化。”
荀夫子樂然。
“師叔”
“你之所言所思,皆大同至理。”
“現今諸夏,非如此。”
伏念無奈搖搖頭。
師叔所言,沒有任何問題。
卻也充滿許多問題。
儒之本意如此,卻也非如此。
數百年來,儒之本意自有所變,非最初形態,儒者,儒家,已非最初的模樣。
“只要這片樹葉可以一直順從天地間風的韻律,它就可以一直飛下去。”
“而不會掉落大地,更不會碎散于泥土之中。”
荀夫子屈指一彈,手中的楓樹之葉便是翩然飛走,順風而動,在此處山峰之巔環繞,未幾,奔向遠處,前往莫名之地。
“這一點”
“大同可至”
伏念一禮。
“大同”
“大同一直都在,卻也有可能不會存在。”
“做你認為該做的事情,此處高山非一日之功。”
伏念多次語論大同。
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