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所言,乃齊國孫臏圍魏救趙之事。”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本不欲插手中原之事,孫臏有勸,中原之地有趙國、韓國,可以很好的牽制魏國。”
“令魏國難以真正一統三晉,成就往昔晉國霸業。”
“是以,齊王出兵,以田忌為將,孫臏隨從,田忌欲要率兵直接攻打趙國邯鄲附近的魏軍。”
“孫臏攔阻,言語魏國此刻精兵盡出,國內空虛,若然兵鋒直入,則龐涓必然歸來。”
“同時,也能夠在半路伏擊”
“田忌從之,乃有兵發大梁,龐涓果然率兵離開邯鄲,半路被孫臏伏擊,十三年后,龐涓再中孫臏計謀,身死馬陵道”
“叔父之意,以秦人之力,達到我等目的”
兵法有云,圍魏救趙,乃是避其實,擊其虛,以此取勝。
叔父之意,以將來必然出現的公子相爭之事為引,借力打力,達到自己的目的
應是此意。
可少年人還是不太滿意。
那不合自己的性子。
堂堂楚國項氏一族后裔,如何能夠為秦人做事
“公子相爭”
“必然諸夏有亂,亂中則可取利。”
“昔年吳越爭霸,越王勾踐那般下場,艱難臥薪嘗膽,二十年的時間,一舉滅吳,稱霸諸侯。”
“羽兒,在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法子前,叔父所言,當可用。”
欲成大事,何拘泥于小節
春秋歲月,宋國襄公若然明悟兵道真意,不會有那場大敗。
兵者,詭道也。
羽兒的兵法謀略,自己都不擔心。
唯一擔心便是羽兒的性情,他的性情還需要繼續磨練,否則,將來必然要吃大虧。
自己所言之策,或許羽兒不喜歡。
然而,如果羽兒不能夠提出一個更好的法子,必然如此。
“叔父”
“我知道了。”
少年人長嘆一聲,不在多言。
諸般道理,其實自己都知道,然凡世間之事,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眼下自己也卻是想不出更好的法子。
“如東主之言,大事還需要五六年之后可行”
圍坐一人,一人有言。
此行商賈為遮掩,稱呼皆東主,以避免麻煩。
“的確如此。”
“不過,并不是說我等什么都做不了。”
“天將有雨,若然等大雨到來之時在造傘,則必然衣襟皆濕。”
“若然提前準備好,待大雨以來,便可直接取用,從容應對一切”
“接下來我等要做的有許多。”
“勾通往昔的故人,隱匿蟄伏起來,以圖大事。”
“同時,也能夠準備一些可用之物。”
“”
中年人頷首。
的確需要五年之后再有所觀。
五年之后。
諸夏當是另外的場面。
“”
“”
期時,與列圍坐之人皆有所言,皆說著該做什么準備。
財貨之物,必然要準備的。
糧草之物
肯定也要準備,盡管艱難,也要有。
甲衣之物
肯定也要有
“叔父,今早我們用飯之時,有一則從關外傳來的消息,似乎有什么古老地宮出現。”
“還有什么寶物。”
“如今,咸陽這里,我們看的差不多了,一些貨物也都采買好了,當離開咸陽了。”
魁碩少年人聽了許多,并不插嘴多言。
那些事情的確要做,還要做的很好。
如叔父之言,在下雨之前,就要將雨傘做好。
不知多了多久,觀叔父同子期他們的相談逐步結束,少年人指了指窗外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