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春秋諸國亂象橫生,所見謂昭定哀,所聞謂文宣成襄,可為諸夏亂世。”
“又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可為升平歲月之時。”
“又所聞所見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或可為太平之世。”
“那是大秦的未來,封建與郡縣為手段,大王當自行抉擇。”
抉擇兩者之一!
周清難以定下。
自己可以推演最美好的世界,也可以語落諸夏最美好的一切,終究推演只是推演。
并不是真正的現實。
眼下的秦國才是現實。
即將一天下大勢才是現實。
國富民強!
國泰民安!
萬世不墜!
才是秦國的目標,采取何種手段,周清覺得都可以做到,關鍵看如何權衡。
“《公羊》三世之言,寡人還是第一次聽到,其書寡人有過閱覽,印證武真侯之言。”
“也有精妙。”
“有些事情……做起來很難,道家的上德之說,儒家的大同之說,更難。”
“可武真侯有一句話寡人覺得很對,封建與郡縣都只是手段,或許眼下封建最為適合,或許郡縣最為適合。”
“適合當下的才是最好的,果然有朝一日,上德不德,那就需要另外的東西了。”
秦王政雙手拍合,不住贊嘆。
王弟精通百家之學,昔年有聞王弟在稷下學宮有內圣外學的儒家之論,折服儒家前任掌門公都子。
現在又語落三世之言,怕是那些儒家的儒者們都參悟不到,兩家之學,也有共同。
王弟說了這般多,秦王政明白其意。
許多事情是不斷變化的。
采取最合眼前之法的策略最合適。
而最合眼前之法的策略?
也許自己已經想到了不少。
“中央學宮的進展如何?”
接著前言,秦王政沒有在之前的話題上停留。
王弟本該在月前就離開咸陽的,因為中央學宮的事情,停留很久了。
“大體無礙。”
“中央學宮的革新整頓果然出了問題,著學宮令、學宮丞便是。”
周清一語。
中央學宮的革新已經在進行了,來至國府各大行署的督察使也都進入各大院堂了。
具體的職能劃分也都條例分明。
若然不能夠按照革新的進度發展,那就不是自己的過錯,而是學宮令等人的過錯。
“哈哈哈,如果不是南郡那邊有政事堂的存在,寡人還真想要令武真侯你南下。”
“葉騰,此人政才卓著,寡人很是欣賞。”
“嗯,……政事堂,寡人有感,將來在咸陽之內也會出現這般的行署。”
秦王政大笑。
王弟數年前便是上呈關于蜀郡、巴郡、黔中郡、南郡四郡一體的規劃。
從每一個月傳遞的文書來看,即將功成。
政事堂算是減輕王弟頗多的繁瑣之事。
雖然于王弟來說,很方面,可秦王政不覺得自己需要。
倒是……將來說不準,果然后世之君也有王弟這般的憊懶之人,保不準就會有相應的行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