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意,以秦國所傳的太史籀文為本,容納山東六國之文字,彼此交融匯合,成就制式文字,刻印陰陽雙板,頒行諸夏。”
“如此,諸夏間真正的通行文字出現,待遍及鄉里,縱然彼此口音迥異,若然認識同一種文字。”
“寡人心悅。”
秦王政看向王綰,點點頭。
書同文!
一直在推進!
只是在推進過程中,出現不少的麻煩事。
大秦數百年來多僻處西陲,風華不顯,反觀山東諸國風華禮儀甚佳,變換傳承大周的太史籀文,也是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字。
僅僅如此,也就罷了,秦王政還不會那般上心。
關鍵,山東諸國的文字傳承中,許多嶄新的文字紛紛出現,起碼當年自己在邯鄲的時候,閱覽典籍,就見過數百個。
那還是自己看書不多的緣故。
若是當年博覽群書,無論如何,也可見數千個嶄新文字。
那些嶄新的文字應時而出,太史籀文中并沒有,秦國之內并沒有,若是依從書同文,將秦國傳承太史籀文落在諸夏。
無疑不妥。
還有便是山東諸國的文字,還是有些意思的。
上古、三代以來,文字逐步變化,已經說明了文字并非一成不變的道理,山東諸國繁盛,商賈百業交流順暢,一枚枚文字也是越發顯得順暢、順手。
山東諸國的東西,并非都不好。
也有精華所在,否則,那些諸侯國根本不可能存在。
秦王政清楚知曉這個答案。
拋棄山東諸國那些嶄新的文字和有趣的書寫之法,行未有太大變化的太史籀文,秦王政本能搖搖頭。
一天下大勢!
統御諸夏,自然要給予最完備的存在。
就算現在對于太史籀文沒有任何改變,將來也會有一枚枚嶄新的文字出現,與其如此,現在直接做下更好。
“書法文字之道!”
“出身于儒家的李斯最為擅長,且于我等說說。”
周清看向李斯。
書寫之道,本就是儒家的基本功,廟堂之中,李斯的書法的確很好,很規矩,很和暢。
就是車府令趙高也擅長書法文字之道,令周清覺得好奇。
不過,也就是有一點點好奇罷了。
“大王之意。”
“李斯略有明悟。”
“對于書法文字之道,武真侯過譽也,然……小圣賢莊內,也有專人探究。”
“三代以來,距離我等最近的制式文字,便是大周的太史籀文,雖為制式文字,根源還是以上古、夏商傳承的象形文字。”
“而山東諸國數百年來變換的文字,則是隱約將太史籀文的象形之意削弱,縱橫變的規矩,為了讓人一看看得明白,在變換之中,多了一絲表意。”
“如最簡單的木,如林,如森,植株樹木越來越多,所表達的意義也就相當清楚。”
“相對于山東諸國得文字,秦國所承的太史籀文,少了一些表意。”
書法文字!
的確儒家的基本功,李斯自然知曉。
聽得武真侯一語,近前行禮。
看向大王,又是一禮。
自己……或許知道大王的意思了。
是故,沒有遲疑,將己身所知一一道出,大王應該是想要將山東諸國文字的精華納入太史籀文中。
這……這件事……很難。
也需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