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綰并沒有大錯。
他所提議的封國諸侯,自己很明悟其意,私心并沒有,所為也是大秦永固,希望更為妥當。
然……,終究還是走到了這一步。
一位大秦相邦!
非同小可。
連日來,王綰已經上呈兩道辭官書了,其意很是堅決,嬴政快要動搖了,今日皇弟所問。
輕嘆道,給予應下。
“相邦此人。”
“玄清也是有所了解的。”
“他是一位合格的相邦,卻也不是一位合格的相邦。”
“大秦東出滅國,相邦功勞甚顯。”
“而今,大秦一天下,施政四方,國府的地位很重要,封國諸侯、郡縣一體之爭,咸陽皆知,諸夏皆知。”
“若然陛下此時同意相邦辭官,于諸夏而言,或許會有士子所言陛下是因為相邦政見不合而遭到罷黜。”
“更甚者,未必不是因為當年的文信候,果然非議。”
“若是不同意相邦辭官,如今之時,正是國府出力之刻,國府受到影響,諸夏都會受到影響。”
相邦辭官的消息,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周清一直沒有正面問過罷了。
如今觀皇兄神態,也是處于遲疑之中,既有遲疑,肯定有緣由。
緣由倒也不難猜。
“郡侯知朕之心。”
“朕不懷疑相邦可以將接下來的中樞之策完美的施行下去,可……朕想要的不是那些。”
“郡侯可有法子?”
嬴政踱步于這處不小的學員之堂,皇弟所語卻是自己的糾結。
同意也不好。
不同意也不好。
拖延下去也不好。
著實令人難耐。
“陛下欲要兩全之法,倒也不是沒有。”
“只要將相邦辭官之日推后便可,同時選拔重臣,以為逐步接替相邦之任,待一年半載,便可安穩交替。”
“相邦當不會有雜念。”
周清也是在這處學堂走動著,這里的布置大都仿造中央學宮,所以看起來很熟悉。
皇兄所憂,再與強求兩全。
盡管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卻未必不能夠隱約兼得,儒家雖有此語,往往中庸為上。
道陰陽更是一體其中。
“此法……朕也有所思。”
“郡侯以為誰堪重任?”
嬴政笑道。
這一策,自己也有思量道,只是沒有徹底定下,聽皇弟一眼,點點頭,再次問著。
“長遠來看,李斯最合,陛下對其也是一直很欣賞。”
“然而,現在李斯管轄廷尉府,職責之重不遜色國府,所以,這一刻,李斯反而不能夠為相邦。”
“如此,除了李斯之外,符合的人選就不多了。”
“隗林、馮去疾皆可。”
“卻是二人資歷威望不若李斯。”
周清一禮。
相邦的人選?
整個咸陽上下,符合的肯定要從高官卿士中選拔,略微一數,只手可見,想了想,好像也就兩個人可用。
一個是王綰一直以來的國府副手隗林。
一個是擔任咸陽令多年的馮去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