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武所舉之人,已在函谷關外!”
似乎感受到廳殿內諸人的神情,蒙武也沒有賣關子,隨即而語。
“哦,是山東六國的人?”
如此,秦王政似乎知曉蒙武所舉薦之人的來歷,秦廷之內,自己也想了想,一時之間還真找不到。
“正是,此人與父親相識,父親談及此人,便是異常佩服之,尤其是軍政要略,父親都望塵莫及!”
對于所要舉薦的那人,蒙武似乎有充足的信心,看著正殿內諸人百般思忖的場面,又是輕輕一笑。
“連蒙驁老將軍都為之佩服的人,寡人為何不曾聽聞,不過,通曉軍政要略,昌平君也可,國尉何以斷定此人有國尉之才?”
對于天下大才,秦王政一直是關注的,招賢館中,一直以來便是有源源不斷的山東六國士子文書而今,從其中選拔人才,縱談一番,入秦國郡縣。
但天下大才,自己不說全部知曉,起碼如蒙武這般推崇的,自己應該知曉。
“此人三世國尉之后,連姓氏都一個‘尉’字,只一個天生國尉,如果他都不合國尉之職,那么,蒙武更加羞慚也。”
言語之間,蒙武對于此言越發的推辭,如此也是令秦王政心中升起濃郁的好奇之意。落座在一旁的周清聞此,聽蒙武之言,似乎想到了什么。
“此等大才,諸位誰有耳聞?”
秦王政不禁大笑,如果那人真的有蒙武所言之才,是一個天生國尉,對于現在的秦國而言,絕對是如虎添翼,口中念道一聲,左右看向群臣。
“尉繚子!”
“魏人尉繚!”
一語落,下方的殿中直接回應兩道驚訝之語,似有不太確定,兩道目光而出,落在國尉蒙武的身上,希望蒙武給予確定之。
前者而言,為道武真君周清所語,后者而言,卻是李斯。
“大師與李斯都知道此人?”
這一次,論到蒙武詫異了,卻是魏國人尉繚,此人雖是大才,但在諸夏之中,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然而,現在,殿內卻有兩個人直接道出其名。
由不得蒙武不差異。
“魏國人尉繚子!”
“武真君與長史都知曉此人,看來此人的確有才,但寡人對于此人實在不知,國尉之職重矣,武真君可否細細言之?”
聽蒙武之語,秦王政便是知曉王弟與李斯所言應是對的,能夠被二人知曉,無論如何,也不會是一個庸才,當即,興趣再次升起,將目光看向周清。
“對于此人,玄清也只是聽聞,卻是三代國尉。不過,比起玄清,想來長史對于此人應該有詳細的了解,還請長史言之!”
對于尉繚子,周清卻是只聽聞過,其人有大才,具體之事,卻是不知,然而,觀李斯的神情,明顯所得比自己還要多,拱手看向秦王政,隨即將話題拋給李斯。
“長史可言之!”
秦王政點點頭,便是看向下方的李斯。
連帶殿內其余的要臣,也將目光匯聚在李斯身上,都想要知曉這尉繚子到底是何人,能夠擔當得起蒙武如此推崇。
“大王,于國尉所言之人尉繚,李斯在十年前曾在楚國與其有一面之緣,當時正值魏國信陵君合縱伐秦,大敗秦國,事后,魏王卻將信陵君罷黜,故而,尉繚怒而辭國尉。”
“游歷諸夏,以期將祖傳的一卷兵書修纂而成,如今,十年過去,那卷四代相傳的兵書應該修成了,不然尉繚不會輕易現身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