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之問,可是有些難為玄清也。”
“不過,簡單而言,也不無不可。數百年來,諸子百家興起,百家之學,各有其道,我道家之學多為出世之學,故而,并不在意。”
“但是,百家之學多為入世之學,列國紛爭,是故,君可不行百家之道,而百家之道欲要行之,必要通過君王,公都子以為然否?”
觀儒家公都子上論戰堂,周清從條案后起身,道禮而下,呼吸之后,二人均未入座,相聚未遠,立于高臺,環顧四周,略微沉思,出言回應。
語落,看向一側的儒家公都子。
“玄清子之言,然也!”
公都子頷首以對,須發皆白的容顏上,輕輕一笑,無論如何,若輕視面前的少年之人,無疑是不理智的,論道百家,盡管多為探尋,卻聽玄清子之音,已然博學也。
不僅儒家公都子贊同,連帶此刻論戰堂內的百家之人都為之凝神靜聽,列國亂世,想要一展自家所學,通過君王乃是正理。
“春秋以來,諸侯并起,君王多矣,于其而言,生死存亡乃是首要大事!”
“若國將不存,百家之學何用?”
“是而,富國強兵,法家精要之學通行列國,楚國吳起變法,魏國李悝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趙國武靈王變革,燕國昭王樂毅變革,齊國鄒忌變革,秦國衛鞅變法!”
“諸國以法家之學,富國強兵,存活諸夏,渡過大爭之世,方有今日七大戰國,要做到那一點,儒家之學可以否?”
天地陰陽,乾坤兩道,百家之學欲要施展,需要通過君王,即如此,站在君王的立場上,執掌一國,孰輕孰重,可知也。
如若春秋之前,仁德禮儀之學定然被大周所喜,然禮樂崩潰之后,生死存亡為大道,何以禮儀征服天下?是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而儒家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莊子·天下》有言,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莊子一語盡皆將儒家精要包含其內,公都子以為然否?”
閱覽莊周之說,周清甚為感嘆,不愧是自祖師以來,道家最為杰出之人,超越文子、楊朱、宋尹等人多矣,所為道家之人,但一身所學通百家。
數百年來,儒家之人一直所要追尋的道理,被莊周一口道出,但偏偏數十年來,儒家之內似乎并沒有什么反應,周清奇異。
語落,再次看向一側儒家公都子。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暗而不明,暗而不明……,玄清子請細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