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有鋼琴,依然是中西相結合嗎?黃文山很震撼。
不自覺拿這段前奏和自己的《埋伏》相比。
的確!
《東風破》的前奏略勝一籌。
直播間彈幕也是密密麻麻。
“前奏好好聽。”
“太喜歡這段鋼琴了,很優美,很有意境……”
“又是哪位曲爹的大作?”
“瞬間入坑。”
“絕美!”
前奏并不長,但短暫的前奏已經為整首歌奠定了基調,意境的渲染已達到極致。
美輪美奐。
就在人對前奏欲罷不能的時候,王安的歌聲響起。
“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
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么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韻味十足的復古風歌詞引領著聽者緩緩走進歌曲創作者用旋律和文字勾勒出的古典世界中。
離愁別緒、望月思人、酒、漂泊……
歌詞中反復提及華夏古詩文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將東方古韻味渲染得更加深入。
仿佛一卷卷畫卷在眼前展開。
仿佛看到了華夏人的悲歡離合。
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化用宋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盡顯優美。
緊接著一段古箏音色加入。
古意盎然。
一個漂亮的轉場,吉他混入,歌曲進入第一段的高潮: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墻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編曲中明明沒有出現琵琶,但聽者卻仿若聽到了琵琶聲一般。
歌曲也在此點題。
東風破。
《東風破》歌名本身就不簡單。
蘇軾有一首詞《蝶戀花.送春》。
蘇晨也不知道地球的方文山是不是從這首詩中獲得的靈感。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除此之外李商隱的《錦瑟》似乎也有提及“東風”。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由此可見這東風在華夏文化中有著何許地位。
另外“破”,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曲式,叫做“曲破”。
單單一個歌名的取材和用意就可以如此深邃,這樣的歌不火,怎樣的歌才能火?
古香古色的歌詞讓聽者驚艷不已。
但這僅僅只是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