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運程與禍福。
謝燾曾于路上拾銀四百兩,脫下自己衣服覆蓋銀兩之上,坐等路旁,整日候失主尋來。月亮升起不見失主,謝燾回家中,將銀兩藏于屋梁上。次日,重復昨日,見有一騎奔號而至,謝燾就招呼騎馬人,邀請回家,招待用餐。情況核實后失物歸還失主。失主感激涕零曰:“我為主人營官事,承蒙你歸還失物,保全我之性命。愿拿出一半來作為謝酬。”謝太堅決不收。失主又想將謝太的義舉稟告官府給以表彰,謝太也堅決不允許。后來,謝太的子孫科舉奪魁,成為翰林。
卷之130庚子太歲盧秘將軍
庚子太歲盧秘將軍,盧姓名秘,又名熙,字公暨,生于明代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庚子年當值之神,六十甲子神之三十七,道教信奉的趨吉避兇之本命神,掌庚子年運程與禍福。
盧秘貫通經史,精于文章、書信和筆記之寫作,被薦為睢州同知(今安徽省睢縣一帶)。時中原剛剛平定,連年饑荒,盧秘讓民眾休養生息,唯恐給百姓雪上加霜。正巧御史奉命搜羅舊軍籍的人充當工役的人數達到千余人。御史以公文下達募集,催睢州交人。盧秘讓百姓自己申報,只是拿了幾名在戶籍上有軍籍記載的人充數。御史大怒,扣押辦事官吏,逼睢州交出千余人來。睢州地方官吏懼怕,商量如何發人去充當工役。盧秘曰:“吾牧民吏也。民散,吾誰與處?”于是,盧秘親自去拜訪御吏曰:“州軍籍盡此矣。迫之,民且散,獨有同知在耳,請拿我來充役。”御史怒斥去,盧秘站而不動,直到最后也不能改變盧秘的態度。御史不得不讓盧秘回去。盧秘在任內卒,家中無錢財安殮,只得由官府出錢安葬。盧秘出殯一路上,睢州的官吏和百姓無不痛哭,塞滿了道路。此時天降大雨,睢州百姓無一人卻者。
卷之131辛丑太歲楊信將軍
辛丑太歲楊信將軍,楊姓名信,生于漢代陜地(今陜西省一帶),辛丑年當值之神,六十甲子神之三十八,道教信奉的趨吉避兇之本命神,掌辛丑年運程與禍福。
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楊信奉漢武帝旨意出使匈奴。楊信性格剛強正直,不屈不饒,忠貞不二,決不辱作為漢朝使節之使命。匈奴的單于看到楊信不過是一個書生,并非貴族,故此,屢次加以刁難。單于要在帳幕中接見楊信,楊信手不離開代表自己身份的“節”,不進帳幕,于是,單于只能屈駕在自己的穹廬外面會見楊信。當時,漢武帝在東方征服了歲貉和朝鮮,在西方設置了酒泉郡(今甘肅省酒泉縣)。楊信對單于說,匈奴要同漢朝和好,就要將太子作為人質交給漢朝。單于打斷楊信的話,力圖傷害楊信的銳氣,就稱漢朝如要和親,首先要送給匈奴大量絲綢和食品。談判自然沒有任何結果。后來,單于不得不將楊信送回。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卷之132壬寅太歲賀諤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