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210螭龍
螭龍,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次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一種。螭龍被中國民間認為寓意美好,吉祥,招財,也寓意男女的感情。《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云:“于是蛟龍赤螭。”顏師古注:“文穎曰:‘龍子為螭。’張揖曰:‘赤螭,雌龍也。’如淳曰:‘蠄,山神也。’”《廣雅》云:“有角曰虬,無角曰螭。”《廣雅》云:“有角曰虬,無角曰螭。”
螭龍,傳說生活中之壁虎演化而來;一說螭龍也稱蚩尾,乃一種海獸,漢武帝時有奏本曰螭龍乃水精,可防火,建議置于房頂上以避火災;又一說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螭龍寓意美好,吉祥,正因如此商周開始將螭龍紋飾刻畫于器物上,出土的青銅器多有螭龍紋飾,這個時期的螭龍基本是尾部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別,身軀亦不刻鱗甲,體態肥瘦皆有之,相差懸殊,故有“螭虎龍”之稱。進入戰國,蟠螭紋頭部的特征是圓眼、大鼻、眼尾稍有細長線。雙線細眉,上線很淺很細。元明時代仿漢代,眉毛深、粗、生硬,不如漢代細致生動。
卷之211睚眥
睚眥,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次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說龍之一種。睚眥為龍豺所生,豺身龍首,嗜殺喜斗,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殺,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威嚴莊重。睚眥十年成人,拜別家門,投天涯而去。于天地而立,但見海闊天空,不可丈量;風起云涌,縱深無限。其父嗔,欲棄之,幸而母親哀求,得以茍全性命。
傳說周文王姬昌,一日夢見龍神將至,欲請之。行不數里,河畔巨石旁遇一奇人,奇人曰:“吾乃龍子睚眥!”睚眥指點江山,沿河畔而去,可見一垂釣老者,其名姜尚,號子牙,雖年過花甲,實乃賢者,有經天緯地之才,王可速請之,若得姜子牙,則天下可定矣。如睚眥所言,眾諸侯與周結盟,皆派兵援之。文王得道多助,有志者,皆投之。文王駕崩,商紂亡,其子周武王姬發統一天下。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龍吞口留其像。成語“睚眥必報”,出《史記·范雎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之典。
卷之212嘲風
嘲風,鱗蟲之長祖龍九子之三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神獸,古代神話傳
(本章未完,請翻頁)
說龍之一種。
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常用于裝飾之走獸乃嘲風是也。李東陽《懷麓堂集》云:“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堅瓠集》云:“三曰嘲風。性好險。殿角走獸是。”